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钟大刚的“三线”往事: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
//www.workercn.cn2016-04-01来源: 劳动时报
分享到:更多

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

——万江公司高级技师钟大刚的“三线”往事

记者 剡鹏英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国启动“三线建设工程”,有计划地将东部发达地区的部分工业企业迁往西部,或重建新厂,或将老厂一分为几,再建新厂。在此历史巨浪中,钟大刚便是亲历者之一。

    1970年8月,16岁的知青钟大刚和100多人坐着解放卡车从安顺直奔355(中航工业贵阳万江航空机电有限公司代码)。时逢傍晚,天色有点阴暗,在一居民点与大寨结合处有一个牌坊即万江厂大门。“大伙踏着牛粪、稻草、乱树枝和稀泥铺就的小路,走进宿舍——油毡棚子,难道这就是军工厂?国防单位?”钟大刚说,没想到的是,这一干就是40多年,其中有苦也有甜。

    短暂集中学习后,钟大刚被分派到工程连进行岗前实习,期限半年。工程连就是干基建,基建就是盖房子。那时的原则是先生产、后生活,所以先有厂房。“厂房里的味道对于我们这帮农民来说,机油味道比知青点的牛粪好多了,尤其是那乳化冷却液的味道真的很香哦。”忆当年,钟大刚历历在目。

    “刚开始不会做泥瓦匠的活,就抬砖、扛水泥、搅灰浆,像我这样的小个子,50公斤一袋的水泥也只需左胳膊夹一个,右胳膊夹一个,行走在脚手架上如履平地。”

    钟大刚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工作真的很苦,苦的不是白天八小时高强度的体力活,也不是晚餐后还要加班干到夜里十一点才休息,对于年轻人而言,只要吃饱了,睡一觉起来又精神抖擞了。

    房子建好了,钟大刚就在八号小组跟师傅袁长荣学车工。八号小组是一个新品试制工段,全厂唯一一个被称为工段的单位,机加、装配、试验一应俱全。只上了一年初中的钟大刚哪懂什么机械加工理论,但他肯学爱动手,有时间就琢磨,通过一点一滴积累,机加工技术与日剧增。

    虽只是车工,钟大刚其它工种也学得有模有样。在工程连学到的泥瓦匠手艺,可帮单位的师傅家砌个灶、弄个火墙;厂里举办的青工技能比赛,从没下过前三……5年过去,他车工升为二级,工资调至46元,文化课也接近高中生了。“我想圆梦,圆我儿时想当一名工程师的梦。”怀着这样的想法,钟大刚从全厂2000名职工中获得带薪上大学的机会,进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制造专业深造。

    大学毕业后,钟大刚回到原单位在八号小组工艺室工作。在他看来,没有坚实的工艺底蕴,不了解制造过程是何物,当不好设计员。他回忆说,从进八号小组的那天起,厂里的大喇叭每天早晨6点半准时响起《东方红》的乐曲,无论三伏还是数九,他都伴着乐曲起床跑步,从未间断。工作中,总不放过一处隐患,一点毛病,处理不好决不罢休,延点晚点下班是常有的事,无论什么时候,只要工作需要,他就干。查看机器图纸、调整运行参数,改进生产工艺……常常乐在其中,追求着每一个细节的完美。

    就这样,为了心中的事业,为了共和国工业的发展,钟大刚饱含热情,毫无保留地献了青春献终身。时光匆匆,转眼间,他也由当年的毛头小子变得两鬓斑白,一步步成长为公司的“金字招牌”,先后获得省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创新能手,公司优秀党员、技术能手等多项荣誉称号。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