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摩托医生”贺星龙:15年出诊40万公里
//www.workercn.cn2016-03-04来源: 中工网——《湖南工人报》
分享到:更多

  “一个电话,随叫随到”

  1996年,贺星龙考上太原卫校,一年6800元的学费让他一家人犯了难,当时他们全家的积蓄只有302元。最后,贺星龙去了只要3000元学费的运城一家民办卫校,就这,还是东家借一点,西家借一点,好不容易才为他凑足。

  这些恩情装在贺星龙的心里。卫校毕业后,贺星龙毅然放弃了留在县医院工作的机会,忍痛与谈了两年的女朋友分了手,回到生他养他的乐堂村办起诊所。

  2000年,刚回村行医时,贺星龙并没能取得村民的认可。为了支持儿子的梦想,贺星龙的父亲狠心卖了家里的两只母羊,加上卖玉米的400多块钱,一共凑了960元,买回几件必需的器械,他的诊所就在自家的窑洞里开张了。

  “一个电话,随叫随到。”他把自己的承诺印在名片上,发给农民。“24小时上门服务”成为他最得意的手机彩铃。让人气馁的是,几个月没有一个病人,人们怀疑这个20岁的毛头小子的水平和能力。

  “你不找我,我就找你!”听说哪家有人生病了,贺星龙就主动上门服务,可遇到的都是冷脸。一招不行,贺星龙又生一招:让我看病,药不要钱。可越是这样,越没有人信他。无奈之下,他就先给家人看,给亲朋好友看。一年下来,光药钱就搭进去近3000元,可还是没人找他看病。

  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的父亲,劝他出去打工,名气大了,家境好了,再办诊所也不迟,可贺星龙像一头倔强的牛犊,一句话也听不进去。一位创业成功的同学劝他到太原加盟医药营销,一年也能挣四五万块钱,贺星龙还是拒绝了。

  认准的事,他就要坚持下来!

  转机出现在2001年。乐堂村的张立山老人,因患有严重的气管炎,连续被医院下了三次病危通知,让回家准备后事。无奈之下,老人只得出院回家。贺星龙登门了,老人家属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同意他为老人诊治。为了查清老人的病情,他一连半个月没回家,在老人床前的那把椅子上度过15个日日夜夜。奇迹出现了,老人的病竟然被他治好了。

  “我的命是星龙救回来的,星龙让我又多活了15年!”张立三老人逢人就说这件事。

  张立三的病好了,本村的农民也改变了对贺星龙的看法。慢慢地,找他看病的人多了起来,贺星龙的名气也大了起来。

  随着医治范围的扩大,病人的不断增加,靠步行一天下来看不了几个病人。贺星龙就跑到县城废品收购站,花40元钱买了辆旧自行车,骑自行车进村入户给人看病,每天最多能跑3个村,晴天还好,遇到雨天,泥泞的山路使自行车推不动,扛不起,星龙狠狠心,跑到信用社贷了4000元,买回第一辆摩托车。

  从此,贺星龙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摩托医生”。

  2001年深秋,阴雨连绵,凌晨2点,他接到南山村农民冯思进老人的电话:要插导尿管。这是他行医以来第一次半夜出诊,他没有多想,只要有人让他看病,他就高兴。骑上摩托他就出门了,山路上一种怪鸟的叫声,吓得他头发直立,心惊胆战,向前怕,向后也怕,他就一路鸣着喇叭,壮胆前行。赶到病人家里时,已浑身湿透,不知那是雨水还是汗水。

  从那以后,什么“神鬼”都不怕了,无论患者什么时候叫,他都能第一时间赶到。

  信守承诺也让贺星龙暗地里受气:有些年轻人,有个小病,自己不来诊所,打电话让贺星龙上门服务;有的患者还给他下命令,必须几点几分到家,不要耽误了他外出办事;遇到患者多,贺星龙不能按时去,有的病人就给他脸色看,甚至不给药钱,说误了事。

  每遇不尽人情之事,贺星龙只是低头不语,但从不挂在脸上,骑着摩托车又风风火火地出发了。

  15年里,作为一名普通的乡村医生,贺星龙行医于大宁县、永和县及陕西省的延长县,行程40多万公里,骑坏了6辆摩托车。

  山西省大宁县属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这里沟壑纵横,土地瘠薄,十年九旱,当地农民以耕种谋生,家庭条件普遍不好,赊欠医药费的事可谓稀松平常。在贺星龙家,有7本厚厚的账本,上面记载的全是近4年患者赊欠医药费的账目,这其中有些还能称之为赊账,有些因为种种原因已经成了死账。“这还只是最近4年的,这以前的我已经全烧了。”贺星龙说,“村民生了病,总不能因为没钱,就不给他看吧?”

  行医15年,贺星龙从不收取出诊费,为13个五保户支付药费45689元,赊账、死账57235元,但他自己至今还背负着23500余元的债务。

  (米厚民 崔如意)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