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黄娟:从教育“屠夫”到“点燃者”(图)
//www.workercn.cn2016-02-03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黄娟和学生在一起 沈祖芸/摄

黄娟 沈祖芸/摄

  初次踏进“鲁迅主题教室”的学生都会被黄娟引到后墙,那里展示了一个与固有观念不一样的鲁迅,其中有作家的朋友们、追随者和反对者对鲁迅的各种好评与差评,也有被戴在他头上的几十顶“帽子”,比如“鲁总司令”“一名小兵”“圣人”“孺子牛”。

  这里显示的矛盾与冲突是一场探险之旅的开始。黄娟喜欢对新生们说:“欢迎你,精神世界的探险者!”

  她是北京十一学校的语文教师,所开设的选修课《问题·鲁迅》,源于她读博士期间研究的领域。20多年前的黄娟,在江苏一所中学教语文,是另一种状态,“像一个屠夫”,把课文一篇篇地肢解。

  如今,语文教育的整体状况并没有变得更乐观,几乎每年的高考,都会引来对它的激烈批评,罪状之一是教人变得虚情假意。黄娟例举北京考生的作文说:“它们看起来技能娴熟、视野开阔,但很难找到打动人的地方,充斥着空洞的,甚至虚假的表达。”她在学生身上,也能看到某种分裂:他刚在作文中写要如何如何关心别人,转身回到生活中,却变得肆无忌惮。

  “只有真实才能拨动人的心弦。”黄娟哀叹,长期的应试作文,让许多孩子失去了真实表达的能力。20多年前,黄娟意识到了语文教育的不正常,但她“被压在水泥板下面,不知道出路在哪”。

  而在十一学校,她试图出一条不同的路来。“真实是我教学的生命。” 她请书法高手撰写她的这些教育主张——声发自心、立人、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把它们张贴在教室醒目的位置。

  黄娟不在乎学生学了多少篇鲁迅作品,会用多少句他的原话,“哪怕就学一篇,但是,它要和你的生活发生关联,这就是我确立的原则”。她撰写的选修课教材分为两部分:“被‘鲁迅’”与“在真实中生活”。即便在语文必修课上讲孔孟,她也要把学生从2000多年前拉回到现实生活中来。

  她注重素材积累,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细节,把它们涉及的话题一一列出来,“总有一款适合你”,学生便带着各自选择的主题,去寻找现实中的案例。

1 2 3 4 共4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