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张东亮:攻坚克难显身手
//www.workercn.cn2015-12-31来源: 河南日报
分享到:更多

  时光荏苒,2015年即将翻页。可这一年对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磨机工部“大工匠”张东亮来说,却格外不一般:他所带领的“创客群”因连克技术难关,被李克强总理点赞。

  9月23日下午,李克强总理到中信重工考察,在“大工匠工作室”和张东亮团队交流了十多分钟,得知张东亮带领创客群正在攻关课题——西门子轧机轴承座,总理给他竖起大拇指点赞。让总理挂心的攻关课题,现在进展如何?张东亮已经交上了“答卷”。

  “在过去的一年里,工作室成员共同努力,实现了5项在公司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技术创新。”张东亮自豪地告诉记者。还记得在总理考察时,他和团队正在对“西门子轧机轴承座”进行技术攻关。如今,他们不仅攻克了这项技术难题,还进一步向比“轴承座”更为复杂的“机架”发起冲锋,并取得了成功。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团队的合作,更离不开张东亮的汗水。1982年3月,张东亮从部队转业,成为洛阳矿山机械厂大型车间镗铣班的镗工,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30多年。“那时候刚从部队转业,一进车间就傻眼了,根本不知道如何下手。”张东亮说,在师傅的带领下他一点点摸索,终于上道。连续5年被评为首席员工、被原机械工业部授予“技术能手”称号,还荣获洛阳市“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这一系列的荣誉见证着张东亮的成长。

  中信重工制造的大齿圈属极大极重件,直径大多超过15米,但加工的误差却不能超过一根头发丝。拿矿山上提拉矿石和人员的卷扬机来说,齿轮精度稍有误差,就可能使绳子摇摆造成危险。张东亮说,工艺编制只会提出大概工序,怎样达到这苛刻的精度要求,得由工人自己现场去琢磨。“今年我们为紫金矿业制造了3套球磨机,每套设备直径为13米,重量都在300吨以上。”张东亮说,由于设备太大,他们必须将每套设备分为3节制作,最后进行合成,工艺要求误差不能超过1/4根头发丝。经过一个半月的技术攻关,他们终于攻克这项技术难关。

  工作上这么拼,累垮了张东亮的身体。去年,张东亮被查出患有“神经性脊髓蛛网膜炎”,走路都迈不开步子,辗转在洛阳、北京的几家医院治疗后,病情并没有明显好转,张东亮索性不管了。“说实在的,住院的时候心里真放不下车间里的这些‘大块头’。”回到车间,他继续爬高上低,钻研新技术。

  交上2015年的创新成果报告,张东亮并不满足。在即将来临的2016年,张东亮打算带领“大工匠工作室”里的15名年轻创客再次攻坚克难,至少拿下7项重大技术创新成果。③6

  □本报记者 杨玉璞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