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教师心语录:在这里,读懂教师
//www.workercn.cn2015-09-10来源: 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更多

  作品选登

 

陪伴,孕育梦想

  ■孔振华

  我是一名语文老师,一位班主任。每天清晨,我都会站在教室门口那棵老树下,骄傲地看我的孩子们在操场上奔跑,看他们挺拔的身躯、整齐的步伐在喷薄的朝阳下汇成一道亮丽的风景。毫不夸张地说,我的掌心里托着54个孩子的未来,我的课堂,我的言语,我的目光,甚至我行走的风声里都孕育着54个中国少年最初的梦想。作为一个托举未来,孕育梦想的人,我的梦想又是什么呢?我的梦想啊,其实没那么大,我只是梦想着能像那棵老树一样,静默安详地站立在教育的沃土上,从日出到日落,默默陪伴,孕育少年们充满智慧的梦想。

  每个周三,是我上晚自习的日子。

  傍晚6点,办公室里,老公的电话照例会打过来,还是不变的那句话:“早点回来,别太晚啊!”声音依旧带着责怪。我笑笑,明白他的心疼和我的坚守。

  7点……

  8点,教室里,我做着不变的功课:读书给孩子们听。也许是汪曾祺的《受戒》,也许是龙应台的《目送》,也许是柴静的《看见》。我用声音传递思想,孕育梦想。

  9点,女生宿舍里,靠窗的女孩照旧害羞地拉扯着被角,负责关灯的姑娘依然叽叽喳喳吵着跟我告状,我拉拉她甩个不停的马尾让她安静,催她赶紧上床。

  9点05,男生宿舍里,扑鼻而来的依旧是浓浓的汗味儿,我揪住门边那个胖小子,低声询问:“洗脚了?”“老师,洗了。”他慢吞吞的回答逗笑了我,也笑翻了整个男生宿舍。

  9点15,熄灯铃响,值班老师已经在各处走动,“好好睡啊”。站在风中,隔着窗子,我把一天里这最后的一声叮咛留给他们,而后上车,发动,出校门。

  夜色中的乡间公路,没有传说中的诗情画意,闪着刺眼白光的大货车一辆接一辆呼啸而过,10公里的路,在这样的夜晚显得格外漫长。

  9点35,也许更晚些吧,终于到家了,望着楼上温暖的灯光,我的脚步轻快起来,轻轻拧开门,绕过老公沉沉的脸,奔向儿子卧室,亲亲他的额头,满意地出来,把微肿的双脚浸在热水里,氤氲的水汽中,浮现出54个孩子酣睡的面孔……

  这是我给他们的最平常的陪伴,我用最质朴的爱心和智慧诠释着梦想的含义。

  最好的教育是陪伴,可“陪伴”两个字,真的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54个鲜活的生命里,有太多不和谐的音符。在我54个孩子中,有11个来自单亲家庭,若是梦想可以成真,我知道他们最想要的是什么。于是,我能做的便是像那棵老树一样,以我深沉的爱和智慧,默默荫蔽他们,陪伴他们走过最艰难的岁月。

  还记得2013年莱山区图书馆成立之初,免费给中小学生办理借书卡。听到这一消息,我兴奋极了。要知道我的54个孩子,90%的父母只有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80%的家庭除了课本除了乱七八糟的地摊杂志以外,藏书量几乎为零,图书馆可能是改变孩子命运的地方啊!我认真地给54个孩子一一登记信息,一时间,办公室里“咔嗒咔嗒”的键盘敲击声不断……我甚至想象着最调皮的孩子安静地坐在图书馆的一角,享受书香的浸润。

  可后来,当我一次次热切地问:“这周谁去图书馆了?”回答我的却是孩子们一次次的沉默。问了才知道:不少孩子想去,可路远找不着门路,父母没有时间陪或者不肯陪,有的父母为50块钱的押金犯嘀咕,甚至还有的卡已经丢了……失落和沮丧爬满了心房。我该放弃吗?不!接下来一个周,我锲而不舍地拨通了54个电话,一遍遍地解释着押金可以退,一遍遍地强调着阅读改变命运,收获着家长理解的,不理解的、真诚的、敷衍的回声。在骨感的现实面前,是梦想的力量支撑着我,让我选择了放下身段,用卑躬而不屈膝的姿态,做一个隐忍却坚定的践行者。

  陪伴,孕育梦想。我想一定有千千万万像我一样追梦人在教育的沃土上站立成树,我愿与这些奔腾不息的灵魂一起,并肩成林,托举未来。用我们最好的陪伴孕育一代又一代中国少年最美的梦想。(作者系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院格庄中学教师)

 

  难忘工作第一站

  ■刘永宏

  1982年7月,我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县上工作,当时我刚20岁,年老人戏称我:“奶油小生”。时值山区严重短缺教师,我很快就接到通知,到一个小山沟里任教了。

  学校设在沟尽头,沟长就有三十多里路,路不好走,父亲只能赶着毛驴送我到学校。驮在驴背两边的是铺盖和书,人只能在驴前驴后沿着沟岸走前绕后,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大约3个小时才绕到了学校。

  走进校门后,眼前是一排石窑洞,校址离沟近,潮湿的窑洞墙壁很少存在泥皮。教师的两孔办公室就在中间。一位上年纪的公办教师在这里工作了好几年了,负责学校的工作,可惜是个残疾人。我的到来,让八十多名学生就像遇见了“大熊猫”一样围观,好不容易找到五六块破席片,把铺盖铺好就算安好了“家”。第一顿饭就是一盒小米饭加两勺洋芋糊,几个民办教师吃的很香,唯独我,用筷子把饭搅来搅去。父亲临走时对我说:“学校条件差,年青人吃点苦也好,你们领导有病,凡事你勤快点。”我点头送走父亲,咬着嘴唇回到了学校。

  就这样,我便开始工作了——

  朴楚楚的山里娃,一下子还真难摸着脾性,爬山越沟上树折枝是他们的能事,但做起细致活来就捉襟见肘了。这些孩子最喜欢听我讲“呼延庆打擂”、“武松打虎”之类的故事,最讨厌背诵“漓江的水真绿啊”等类型的语段(因为想象不来水乡天地的景)。由于过去老师缺课多,学生字写得“缺胳膊少腿”,文作得“瘦骨嶙峋”,根本就谈不上什么“眉清目秀,神采奕奕”。我实在气不过,就把他们叫来训一顿,出出火气,发发牢骚。他们也很倔强,做错事后,灰溜溜地站直身子任你“处置”,轻易不掉眼泪。但是,用这种方法不起作用呀!我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于是,我投之所好,导之所能,又多方面向同行请教,日子一天天充实起来。生活在这一张张红扑扑脸的山里娃周围,我这“小白脸”也就忘记了生活的艰辛。

  又是一个年头了。周围的父老乡亲开春就勤耕、细耘;秋后,山里洼里的庄稼长得满眼光彩。一份汗水就有一份收获。我也和乡亲们一样有了收成。语文统考全乡第一,校产地的收入超出了我和老校长的预算,我们好不乐活,灰裹了窑洞,买回了高音喇叭,添置了常用的几件教学用具,学校也热闹了起来。

  我们沉浸在欢乐的氛围中。这时,校长接到了上级的通知,调我上县城培训,要我离开学校。我的课由一位新来的老师接替,动身走的那天恰是星期日,少人知晓,在这狭长的沟里、洼里时时传来熟悉的童声,这边坡上唱:“我有一双勤劳的手,样样事情都会做,修板凳呀,洗衣服呀——”那边沟里唱:“我们学校像花园,花园里少年像花朵——”听着声声童音上路,我心里漾出一泓清泉,是我教给这山听水唱的,是我教给他们和山鸟赛歌的!

  万没想到我这一走,领导就再没有让我回这所学校,又把我分配到别的学校了。如今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几调几出,但印象最为深刻、最值得留恋的还是我到任的这第一所学校,因为在这工作的第一站,有我的苦难,泪水;也有我的欢乐,收获。(作者系陕西省榆林市横山中学教师)

  嘉宾点评

  寻找我们存在的价值

  ■赖配根

  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但在物欲横流、价值多元的今天,做教师到底值不值成了许多人心底的问号。每个职业都有其存在的价值甚至神圣的一面。作为传承文明、启迪智慧、影响孩子精神生命成长的职业,毫无疑问,教师会更多地与崇高、使命等词语联系在一起。

  问题是我们如何去寻找、觉知并体验教师职业的尊严及其丰富的价值内涵。

  人生的意义、价值,不是上天赋予的,而是每一个人自己“活”出来的。教师职业的价值,也不是一种外在的界定,而是每个教师“教”出来的。离开了酸甜苦辣的教书育人生活,什么职业价值都是“浮云”。

  “全国教育工作者众筹一本书”,就是请您和我们一起,去寻找教师职业的价值,去把教师职业的意义写大。(作者系《人民教育》杂志副总编辑)

  可贵的教师精神

  ■郑豪杰

  征文活动征集的文章,传递给读者非常多元的信息。我以为其中有三点最值得关注。

  一是教育之爱。在这次征文中,记录了一个个鲜活动人的教育故事,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许多一线老师是如何纯粹而真挚地热爱学生、关心学生身心成长。

  二是科学之法。富有爱心是教育工作的最大前提,而善用科学的思维和方法是对教育工作的最大诚意。征文反映了许多教师根据学生自身特性努力思考对策、从而有效解决学生问题的典型案例。

  三是师者之困。教师们思索的问题并不局限于三尺讲台,更对学校管理、有偿家教、校园暴力、社会办学等多重维度的教育领域话题投以关注,充分反映出他们对更宽泛意义上教育的关心和热爱。(作者系教育科学出版社副编审)

  在这里,读懂教师

  ■张春铭

  教育工作者众筹的书,在我看来,应该是讲述教师自己的故事,表达教师最真实的心声。这次征文,最大的亮点是真实。它们也许不华丽,也许只是一个普通的小故事,也许文中还有对现实的困惑,但是稿件是真实而热烈的。

  已征集的数百篇征文让我们感受到了教师丰富的生活和对教育问题的思辨,也感受到了教师的奉献、无私、高尚。我们期待,这本教师自己的书,不仅能让每位教师在阅读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也能给教师更多的专业指导,让困惑者不再彷徨,让前行者知道自己并不孤单,让每个人都为自己是教师而深感自豪。(作者系中国教育新闻网总编辑)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