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九旬教师潘凤湘:30年实践“教读法” 双目失明“写”教材
//www.workercn.cn2015-09-10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更多

  

  

9月7日,潘凤湘口述一句,老伴程绍兰就记录一句。 新华社记者袁慧晶摄

  新华社南昌9月9日新媒体专电(记者袁慧晶)今年91岁的潘凤湘是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的一名退休教师,他在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路上践行了半个世纪。上世纪60年代,他提出了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教读法”,并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上世纪80年代退休后,双目失明的他依然无法割舍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在老伴的帮助下,用5年时间将“教读法”整理成百万字教材,实现了自己当年许下的诺言——“立业”“成家”。
倡导“快乐课堂”
  万伟是潘凤湘最后一届(1984年)实验班的学生。据她回忆,整个初中的语文课都处在一种快乐、轻松的氛围中。“我们没有期末考试。上课不单是老师讲,而是学生分组讨论。潘老师允许不同小组的学习进度不一样,但先完成进度的小组成员能获得奖励,比如,多余的时间可以看课外书,或者老师把我们讨论的情形拍成相片送给我们。”万伟说。
  潘凤湘希望他的学生不要成为只会读死书的书呆子,他要把读书的方法教给学生。比如,学生遇到不认识的生字,他不会直接告诉学生这是什么字,而是教学生如何查字典。教材上的课文他也不是每篇都讲,而是按照自己当前的教学目的,选择其中几篇作为训练的样文。
  早在50年前,潘凤湘就开始了他“书法进课堂”的实践。他研究了正楷字的特点,自制红印版作为教材,要求初一实验班的学生每天去他那里拓印一张进行练习。练满一百张后学生便可根据自身喜好选择临摹不同书法家的字帖。
  72岁的欧阳绩任曾与潘凤湘在同一个备课组。“潘老是我敬重的前辈。那时他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时要注重方法的传授,而非具体知识的传授。”欧阳绩任告诉记者,这个理念非常超前,当时大多数老师的教学只局限于教案里的知识点。
退休难舍教学理想

双目失明整理百万字教材

  “我从1963年开始尝试用这套方法进行语文教学,中间经历十年文革,到退休时一共带了五届学生,每届48人。”潘凤湘告诉记者,近三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他一直在研究如何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但没有时间进行全面总结;退休后依然难舍对教育事业的热情,他决定,要把教学方法物化下来——编一套教材。
  潘凤湘的爱人程绍兰介绍,潘老视力一直不好,2000年的时候就基本看不见东西了。但失明后的潘凤湘并没有放弃他的“教材梦”。老伴程绍兰成为了他的“眼睛”。
  从1994年到1999年,家中的那张书桌见证了两位老人为教育事业一点一滴、弥足珍贵的付出。潘凤湘口述一句,程绍兰就记录一句。在潘老家中,还有几沓厚厚的手稿,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批注,改不下的地方就用一张新稿纸誊抄后再粘上去。
  程绍兰以编教材的时光为主题创作了这样一首诗:日翻报刊夜摘录,寒改文章暑编目。退休后的潘凤湘在她的帮助下,整理了若干著作:一本12册的教材,分教师版和学生版;两本阐述“教读法”的书籍;一份成果展示,精选了历届学生的作业。
一生践行“立业成家”

惟愿“教读法”推广传承

  “从江西师大中文系毕业时,我的系主任在毕业典礼上说,希望我们能‘立业成家’;立业就是干一番事业,成家就是成为这项事业的专家。”潘凤湘说,那时他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专家。
  潘凤湘一心扑在教育工作上,打了60多年的“光棍”,直到退休那年才结识了如今的“贤内助”程绍兰。他用一辈子的时间践行了“立业成家”,也收获了很多荣誉:全国首批特级教师,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第一至三届理事,江西省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等。但一生无所出的潘老自始至终只有一个心愿——将“教读法”传承下去。
  当下,在升学率的“指挥棒”下,潘老的“教读法”面临推广难题。曾任南昌市教育局教研室中学语文教研员的熊育之认为,“教读法”培养出来的学生优势明显:字好看、学习能力强,但其见效慢,往往要到高中甚至大学才能显现。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