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15载情寄250万进疆务工人员:开往天山的“民生列车”
//www.workercn.cn2015-03-20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3月17日下午5点,李金梅悄悄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关子镇藉源村出发了。趁着10岁的儿子严奇还在学校,她得赶快走。

  出门时,3岁的女儿还是抱紧了她的大腿:“妈妈,你也带我去吧。”李金梅的眼泪“唰”的一下就掉了出来。

  从20岁开始,李金梅便频繁往返于甘肃和新疆之间。为了能多省些钱,李金梅几乎每次出门都会选择从家乡天水发往新疆的绿皮车。

  在李金梅的记忆里,她第一次出门去新疆之前就有了这趟绿皮车。上世纪末,甘肃省开始大规模组织务工人员进疆参与建设,派出劳务每年都在数十万人以上。作为外出劳务输出地的甘肃天水、陇南两市,则把新疆作为用工首选地区。

  为满足进疆务工人员出行需求,兰州铁路局从2000年春运开始,增开天水至乌鲁木齐间的旅客列车。

  这是一列普通地不能再普通的绿皮车,它的名字也并不固定,去年叫L669,今年又有了一个新名字——3669。它既没有动车风驰电掣般的速度,也没有温暖舒适的空调,但其以低廉的票价,吸引着众多的进疆“淘金客”,也因此,这趟列车被人称为“民生列车”。

  据统计,15年来,作为进疆务工人员的首选交通工具,绿皮车一共开行452趟,运送沿线250多万人出行。

  除了价格保持低廉之外,没有变化的还有沿途停靠的15个车站,最大限度地方便进疆旅客。

  但还是有一些东西发生了变化。对于经历过这趟进疆客车首发的天水车站客运车间党总支书记高凤丽来说,15年前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列车晚上10点左右才发车,但不到下午5点,站前广场上已经聚满了旅客。分车厢排队、分批次放行、举牌引导进站、上车疏导就坐,几个客运组织环节,全都要靠客运员手中的“小喇叭”去完成。

  因为很多刚从大山里走出来的旅客都不识字,不去喊不去说,旅客就没法上车。由于站舍候车能力不足,设施设备陈旧,这套乘降组织方法,如今仍在被沿用。

  “这趟列车不以经济效益为目的,更多体现的是铁路的社会责任。” 兰州铁路局客运段段长杨忠民说。

  事实上,针对进疆务工人员这个“特殊群体”,兰州铁路局客运段每年都要抽调“精兵强将”,选拔那些业务熟练、性格好的列车员服务这趟列车。作为客运段段长的杨忠民,也每年都要到这趟列车上“添乘”检查。

  高凤丽回忆,15年前,前往新疆的打工者,多从事建筑、城建、水利、公路、铁路、矿山等重体力劳动,以25岁~45岁的青壮年男女居多。编织袋、油漆桶、锅碗瓢盆、铺盖,带着大包小包的行李。车厢拥挤,空气中混合着烟味、汗味。

  如今,她发现,进疆的旅客用携带轻便的拉杆箱,取代了手中的大包小包。购票方式也变成了网购。抽烟、嗑瓜子、打扑克的时间消磨方式,变成了用智能手机观看热播电视剧。

  尽管搭乘这趟列车的务工人员的条件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人也舍得掏钱买热腾腾的盒饭吃。但在列车上,老乡们还像以前一样,能吃到家常的臊子面、炸酱面,经济实惠。矿泉水必须供应充足。“要让老乡们吃得起,还吃到喜欢”。

  “开行这趟列车的初衷就是服务甘肃中部干旱地区以及陇南贫困山区农民,既然是面向农民,就要体现关爱民生,始终坚持低票价,但服务标准不能降低。”杨忠民说。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