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文朝荣儿子:爸爸,我们埋怨您,但我们敬爱您!(图)
//www.workercn.cn2015-01-14来源: 贵州都市报
分享到:更多

文正全、文军义叔侄俩替长辈文朝荣接过“时代楷模”纪念章和荣誉证书。

  1月9日下午,中央电视台时代楷模发布厅现场。文朝荣的儿子文正全、孙子文军义在音乐和掌声中替文朝荣接过“时代楷模”纪念章和荣誉证书。1月8日至12日,文朝荣的儿孙和海雀村的代表还先后参加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别节目、央视网的录制和在线访谈。所到之处,他们讲述的文朝荣的事迹感人泪下,掌声如雷……

  然而,英雄楷模也有人生平凡的一面。在率领经济贫困、文化落后、生态恶劣的海雀村改变面貌,村民们集体致富奔向美好新生活的背后,文朝荣的儿孙们却有一肚子“苦水”——

  儿女的“埋怨”:你不是我们的“好爸爸”

  尽管一口贵州方言,但文朝荣的儿子文正全一开口的“埋怨”,大家都听出来了。“我文化不高讲不了普通话”,文正全先替自己解释,转而说到父亲时先是有些骄傲地说:“父亲是村里最早有文化的人”,观众们屏住呼吸以为他会继续讲父亲如何运用文化知识带领大家开发万亩林海的故事。谁知,文正全顿了顿话锋一转说道:“他本来有机会离开村里,但因为后来当了村支书,就成天只顾着上山,一上山就是好长时间不回家,好容易回来一次,说来说去就是种树造林”。

  在儿子的记忆中,父亲几乎从来没有过问过他的学习情况,辅导就更加谈不上,甚至连家务事都挂不上心。这个“文化爸爸”对正值学业的他来说,从某种意义上说似乎形同虚设。“没办法,谁叫我是家里的老大,总不能啥事情都让母亲扛起”,回忆起这段经历,文正全脑海里浮现的大部分场景是一边上课,一边盘算着待会是先去田里帮妈妈干活,还是先回家喂猪做饭,给弟弟妹妹们张罗吃的。长期这样“分心”,功课难免受到影响,小学三年级后,文正全选择退学回家全心帮助妈妈分担生活。

  回忆完这些,文正全又重复了一遍:“所以,我文化不高,讲不来普通话。”

  提及文朝荣,女儿文正英说了两件令她难忘的事。因为怀孕在身,母亲特地养了几只老母鸡,每天去鸡窝里捡回鸡蛋攒起来给女儿补身子。没想到,久不回家的文朝荣,回家后看到鸡蛋和老母鸡,竟然二话没说,拎起母鸡提着鸡蛋又上山了,说是要带到山上给拓荒的乡亲们“补一补”,似乎忘记了家里正怀孕的女儿。

  文正英说让她记忆犹新的还有小时候的一场重感冒。原本只是一个小病,但父亲为了赶种植的好时机,把她一个人丢在家里,自己就直奔90公里以外的林场。由于缺乏悉心照料,感冒越拖越严重,直到卧床不起,父亲才从带话的老乡那里意识到严重性。不过,让家里人颇为“不满”的是,文朝荣回家看女儿,还不忘带着树苗一起,到了村里也没有先回家,而是先到村民家里,把树苗送过去并交待清楚种植技巧后,才又马不停蹄地步行十几公里山路找来赤脚医生。文朝荣两天两夜没有离开家,文正英眼眶湿润地说:“我第一次感到父亲这样疼爱我,我睁开眼睛时,看到父亲也流泪了……”文正英哽咽着提高嗓音:“我在父亲的坟头大声喊——爸!现在家里有吃都吃不完的鸡蛋,村里的树越来越多,越来越壮,你回来看一看啊!”

  信物的“追思”:镰刀马灯成精神财富

  “只有千年的名,没有千年的人。当干部要能够吃苦,不能起贪念,不要让群众瞧不起。”这既是文朝荣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他对子女及其他村干部提出的期望。

  在中央媒体访谈现场,一把镰刀,一盏破旧的马灯成为老支书文朝荣的信物。“这是爸爸留给我们最重要的两样东西,是我们全家怀念爸爸,干好现在工作的精神财富。镰刀是父亲过世前亲自交到我手上的,他交代我要护好林,种好树。在我的印象中,父亲总是每天清早拿着镰刀就上山护林了,他经常告诉我们,只要每天能到林子里走一趟,听听鸟叫心里就高兴,即便是父亲后来病重的时候,心里也牵挂着那一片树林。”文正全回忆说:“父亲在临走的时候把镰刀交给了我,还告诉我一定要把林子管好、看护好,要让我们的子孙都牢记在心。现在,这把镰刀到了我的手里,我也会继承着父亲的遗愿,并且一代一代的传下去。”

  如今,刀刃已经斑驳破损,但依旧光滑的刀把,似乎诉说着文朝荣30多年以来在海雀村倾尽全力的付出:在海雀人揭不开锅的日子里,文朝荣坚信在党的领导下,不会饿死一个人;在带领海雀群众绿化荒山、科技兴农、脱贫致富上,他总是想在前头,学在前头,干在前头,利益面前先人后己,让在前头,执行纪律走在前头。

  现在,这把镰刀已经到了孙子文军义的手里,他现在也是村里护林队的一员。每天来回走在爷爷曾经走的山路上,这位朴实的农村小伙腼腆地告诉记者:“记得在自己五六岁的一个冬天,看到爷爷家屋檐下挂着几块刚熏好的腊肉,趁家人不在的时候偷吃了一小块,没想到被爷爷撞见,狠狠地挨了顿骂。后来才知道那是爷爷‘犒劳’在山上种树的村民的。就为了这几块腊肉爷爷把过年钱全部用完了,为此奶奶还生气不理爷爷很多天呢。”

  文军义表示:“如今长大了,越来越理解爷爷了,农民要有农民的样子,只有种好树,护好林海雀村才能斩断穷根,经济发展才有希望,我一定会好好向爷爷学习。”

  在文正全带来的行李中,还有一件被包裹得严严实实的东西,从这样的包裹方式就能猜出这是件非常重要的东西。一层层摊开来,一盏破旧的马灯出现在众人面前。文正全小心翼翼地捧着这盏马灯对记者说:“这盏灯是父亲当年晚上走家串户,了解村民情况的探路灯,也是用来通知村里人开会的信号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还没有电话,父亲用积攒了很久的积蓄——2块钱买了这盏灯,每次到要开会的时候就会照着灯来到山顶最高处,摇晃着通知大伙开会,村民们看到之后就会来到预定的地方,这也是海雀村独有的一种信号。”

  记者快评 家风家训的力量

  传家训,重家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是中华民族得以血肉相传生生不息的基因。老支书文朝荣是我省农村基层干部的杰出代表,是无愧于时代的楷模。关于他的故事早已广为人知。而今天,我们呈现出的他的儿子、女儿、孙子,虽然他们各有特点,却共同继承了文朝荣精神的闪光点,让我们看到三代人共同的基因。这,就是传家训,重家风的结果。

  朴素的打扮、朴实的语言,虽然未经修饰,却分外动人。无论是文朝荣带着海雀村全村人与“穷神”斗上一斗,埋头苦干实干,将“苦甲天下”的贫困村带上致富的路子,书写了绝地逢生的精彩传奇;还是他的儿子文正全那一句“我讲不来普通话”,女儿文正英感冒险些拖成大病,孙子文军义偷吃腊肉挨训的“埋怨”回忆,勾勒出的都是一幅重美德的家庭画卷。过去的经历也许是苦难的,但就像愚公移山一样,文家祖孙三代矢志不渝地追求着同一个梦想。

  尽管没有读过什么书,按文正全的理解算是没文化,但他一直把父亲的教诲铭记于心;虽然跟爷爷接触得不算太多,但在文军义心里,已经深深扎下要把爷爷未完成的遗志坚持下去的信念。这种价值观的传递背后,展现出的是家风、家训这样充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如今,文家第三代已经走上了祖父开荒拓土闯出来的新路,家训记忆犹新,家风仍在延续……时代楷模的引领力量,正从这个小家扩散到大家!

  《时代楷模·新闻发布厅特别节目》,于今日16:30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

  相关链接 文朝荣

  男,彝族,贵州赫章人,1942年3月出生,1971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2年3月至1982年2月任赫章县海雀村党支部副书记,1982年3月至1995年12月任海雀村党支部书记,2000年1月至2014年2月被聘为海雀村党支部“名誉书记”。文朝荣同志从村党支部书记岗位上退下来后,一直担任义务护林员。2014年2月11日,文朝荣同志因积劳成疾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2岁。文朝荣先后被中央、省委、市委追授为全国、全省、全市优秀共产党员。中共中央宣传部决定追授文朝荣“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