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养殖专家潘志:18年扎根海南打造北京农业名片(图)
//www.workercn.cn2015-01-09来源: 中工网——《劳动午报》
分享到:更多

  为了丰富首都市民餐桌的鱼类品种,北京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副站长,潘志放弃了天伦之乐和生活的安逸,扎根海南育种基地18载,忍受着远离家庭、亲情的痛苦,选择的是劳碌艰辛、风吹日晒;经过不懈努力,他培育的鳄龟、珍珠鳖、淡水白鲨、罗非鱼等品种,满足了北京市水产养殖户的需求。潘志也成了名符其实的养殖专家。

  扎根海南基地

  一干就是整十八年

  1997年,为了满足北京市名特优品种结构调整的需求,北京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在海南省文昌市湖山水库大坝西侧建立了海南育种基地。基地异常偏僻,距海口市60多公里,距文昌市50多公里。潘志被组织派往海南育种基地任主任。从首都北京到海南农村,潘志内心不能说没有反差,可来了就要“干点事”。面对破旧、荒凉、零乱的渔场、面对人心不齐、自由散漫的职工队伍,潘志没有退缩。“要想得到职工的信任和支持,就必须融入基地,踏踏实实干出点事儿!”这是潘志反复说的一句话,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大道理。

  在海南基地艰苦的环境中,潘志一干就是18年。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妻子弱小的肩膀上,自己身在海南,与远在北京的父母妻女天各一方,相聚的机会少之又少。家里年迈的父母需要照顾,上学的女儿需要照顾,他想做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但面对亲人,他总有太多的遗憾和内疚。

  刚到海南时,他的女儿只有三岁,分别半年多,他爱人第一次带女儿来探亲,见到孩子时,潘志把女儿紧紧搂在怀里,恨不得将所有的父爱都倾泻到她身上,以弥补内心的愧疚之情,没料到孩子根本不理他,哭闹着从他的怀里挣脱,哭喊着扑向妈妈的怀里,面对此情此景,他的心里有说不出的酸楚。

  2007年7月,妻子做了脑瘤切除手术,术后出院不到一星期,他就回到了海南基地,他放不下基地的工作,放不下基地和美国大豆协会的合作项目,作为病中的妻子,心里多么希望丈夫能留下来多陪陪自己,要知道这一别,至少半年难相见。权衡再三,妻子毅然含泪帮丈夫整理回海南的行李。懂事的女儿在日记里写道:“父亲一年到头总也忙不完,与他一起过一个节日,对我来说都是奢望,父亲把他的爱献给了他的事业,我也只好享受着微薄的父爱了。”家庭的支持、理解成为潘志安心工作的坚强后盾。为了基地的大发展,潘志只有把思念和孤寂深深埋在心里。

  培育淡水鲨鱼

  整宿整宿不能睡觉

  1999年,为了市场需求,他开始培育淡水鲨鱼。最初,从马来西亚引进3公分长的鱼种,养到四至五年,开始探索如何让淡水鲨鱼产卵。在自然环境下,淡水鲨鱼不易产卵,就需要打催产针,但是打针的剂量也不好掌握,打多了成熟太快不行,打少了不起作用。摸索了四五个月,终于找到合适的剂量,即每天打两次药,第一次是下午五六点钟,观察1个小时……然后一直等到夜里三四点钟产卵,这一折腾就是一整宿。

  在建设海南基地初期,为了增产创收,潘志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吊罗山建立了鲟鱼养殖池,将养成的商品鲟鱼运输到海口销售,海口距吊罗山往返550公里,每周他要去四次。由于当时基地人员少,潘志经常晚上驾车在崎岖险峻山路上来回奔跑,时常是天黑了到吊罗山去拉鱼、天亮了到饭店去送鱼,中午吃盒饭,晚餐是夜宵。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