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矿山铁人”穆留灿(图)
//www.workercn.cn2013-12-10来源: 中工网——《河南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穆留灿(左一)正在向青年职工传授技术。

    在郑煤集团芦沟煤矿,有这样一位矿工,他把矿山当成家,常年井上井下奔波,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8个小时,连续6年春节都是在工作岗位上度过。他被同事称为“矿山铁人”和“发明大王”。他就是郑煤集团芦沟矿采煤二队副队长穆留灿。

    1983年上班的穆留灿,在煤矿一干就是30年。30年间,他每月出勤都在28个班以上。

    时光追溯到1998年,当时穆留灿在矿采煤一队上班,正赶上煤炭市场疲软,有的工友悄然离开了煤矿。当时,因为他发明了一些技术革新项目,在当地小有名气,一家小煤矿老板找到他家,承诺以月薪1000元邀请他到小煤矿上班,被他婉言谢绝了。看着煤老板摇头叹气地走了,穆留灿却对妻子说:“我不能去,煤矿是咱的家,如今矿上有困难了,咱要想方设法为企业分忧解难。难关过去了,咱们的日子就好过了。”

    去年10月,芦沟矿61工作面和91工作面交接,由于坡度大,交接时,铺设溜子、线路需要重新调试、试运行。穆留灿常常在井下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有时一连24个小时不升井。由于过度劳累,加之煤尘大,他的眼睛发炎了,双眼肿得像馒头一样。在队长一再催促下,他才到医院治疗。可是,人在医院,心却飞到了煤矿。该队工会主席李文学说:“那几天,老穆双眼蒙着纱布,输着水,可手机始终不离手。井下有啥处理不了的技术难题请教他,他就用手机遥控指挥。医生都说,没见过这样拼命的人。”半个月后,穆留灿出院了。妻子让他回家静养一段,可他惦念着矿山,当天下午就回到了队部。有人劝他:“老穆,你少下一班井又能咋着,工资又不少开。”穆留灿却说:“咱干的是煤矿,井下情况千变万化,作为区队干部,不下井、不及时了解井下情况,怎么指挥工人干活?”

    不知疲倦的穆留灿还是个发明狂,他把业余时间用到科技钻研上,先后发明了30多项科技创新项目,其中两项获国家专利,每年为企业创造效益上千万元。

    “要用我的发明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保证机电设备安全。”穆留灿当初之所以对自己如此要求,是因为10年前的一场事故。穆留灿说,那一幕他永远都忘不了。那天,他正和工友们在采煤工作面干活。忽然一声惨叫,他扭头一看,原来一名工友掐接溜子时,被断裂的链子甩断了胳膊。看到工友痛苦地呻吟,他流泪了,暗暗发誓,一定要想办法破解溜子伤人的难题。然而,想是这样想,做起来却非常难。他原来只有初中文化,搞技术革新谈何容易。白天,他边工作边思考设计方案,晚上查阅资料绘制草图。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成功制作出了安全可靠、轻巧适用的掐溜器,彻底杜绝了工作面溜子伤人事故的发生。

    采煤工作面刮板输送机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拉回头煤抬升溜槽、增加负荷毁坏设备的现象。以前,每班都要派专人负责掏煤,既增加了人力物力又不安全。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穆留灿反复观察、设计,经过上百次的调试、改进,终于加工出了特殊的自动掏底槽机,投入使用后每月可多回收煤炭100多吨,节约人工、减少设备投入费用近10万元。

    采煤二队队长罗仁斌说:“老穆是个闲不住的人。队里用的150型减速机损坏率最高,过去一坏就上交到矿废料库。老穆发现后经过多次仔细检查,找出故障原因后,自己加工个零件安上去,减速机就又能用了;滚筒用得更多,一个月就得八九个,一个1000多元,只要一拉坏,老穆就赶紧修。这两项一年能给矿上省20多万元。”(葛颖 李庆伟 胡杰)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