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清华美院教授王铁牛:苦寒染春秋 画笔应时代(图)
//www.workercn.cn2016-02-03来源: 中国青年网
分享到:更多

王铁牛正在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专访。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尚君摄

  “在油画的后面,跳动着画家的脉搏,在塑像之中,呼吸着雕刻家的灵魂。”诚如里尔夫所说,每个潜心的艺术家都是生活的成像者,生命的感悟者,时代的见证者与灵魂的缔造者。

  这是里尔夫的卓见,也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教授王铁牛的用画笔成就的艺术人生。

  回首65年峥嵘往昔,王铁牛完成了三十多件历史油画的创作,其作品遍布国内很多家博物馆、纪念馆,成就了创作量多、规模之大的中国美术界之最。

  名门之后,名师之徒,名校之师。“三名”背后,王铁牛的人生道路却也坎坷多舛。

  十年文革,卧薪尝胆播种青春岁月……

  三年留学,苦心孤诣攀登艺术殿堂……

  二十余载为人师表,传承中俄文化源远流长……

  用王铁牛自己的话说,他的人生注定是与国家的历史,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

  十年文革:用知识改变命运

  王铁牛出生在艺术世家,父亲王盛烈是关东画派的创始人、中国画艺术大师。优秀的艺术基因让王铁牛从小就对绘画显露出过人的天赋。练习素描、学习写生、培养书法,他的童年在艺术的陪伴与熏陶下过得格外美好。

  世事难料,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彻底改写了王铁牛本该一帆风顺的命运。

  “我父亲被打为反革命分子,他带着高帽,挂着反革命的牌子被红卫兵押解回家,全家人在一起抱头痛哭。”家庭的变故如晴天霹雳一般冲击着王铁牛的心灵,那种悲愤无助的情绪让他每每回忆起来都记忆尤深。

  1968年,18岁的王铁牛响应国家上山下乡运动的号召,顶着 “黑五类子弟”的名声来到当时的辽宁省台安县六间房生产大队进行劳动改造。他在东北零下几十度的严寒中过着缺衣少食,睡觉都要落下一层霜的艰苦生活。

  幸运地是,王铁牛并没有被糟糕的生活所击倒,也没有向无情的命运低头。“虽然我现在的境遇很差,但是我不能没有思想,没有文化,没有头脑,唯一能改变我自己的就是学习,我当时最想干的一件事也是学习。”

  从那时起,王铁牛每天早上四点起床,点着小煤油灯开始学习《列宁文集》、《马列美学艺术原理》等仅有的书籍。长此以往,知青点还因为他看书耗费煤油过大的问题与他发生过不小的矛盾。

1 2 3 4 5 共5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