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刘心武谈文学创作与《红楼梦》研究(图)
//www.workercn.cn2015-07-27来源: 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更多

  在英国,我有一个发现,英国不读莎士比亚作品的大有人在,但找不到不尊重莎士比亚的人。我去街头散步时,看到一个有纹身、唱着摇滚的街头艺人,他一听我说起莎士比亚就吹口哨,说觉得头疼,但当我说,如果有人侮辱莎士比亚时,你们会怎么做?他说莎士比亚是他们民族的骄傲,他们可以不读,但谁要侮辱莎士比亚、觉得莎士比亚没有价值,他们就拼命。我还问了一位园林工人是否看莎士比亚的戏剧,他说不看,只看比较通俗的类似美国百老汇的歌舞剧,但当他听说我来自中国时,便一遍遍推荐我去看莎士比亚的戏剧。他个人的艺术趣味与对历史文化的尊重是两回事。尊重民族传统文化,是一种民族的凝聚力,也是一种文化延续的生命力。

  因此我觉得,你可以不喜欢阅读《红楼梦》,不喜欢研究《红楼梦》,不喜欢“红学”,不喜欢研究《红楼梦》和讲《红楼梦》的人,但是要保留一种对它或者说经典作为一种社会必要存在的尊重。

  文化周刊:您刚才谈到,有些年轻人认为可以不尊重《红楼梦》或传统文化,您觉得这种观点与态度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可否谈谈尊重包括《红楼梦》在内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刘心武:在商品社会中,人们往往更注重一些具有实用性、致用性的东西。致用性、实用性、能直接拿来用的东西,是很值得尊重的。但这只是价值观的一个层面,人不能停留在一个层面上,并且实用性的东西淘汰频率特别高,缺乏永恒性。什么有永恒性?他说,比如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现在再看《罗密欧与朱丽叶》,一个字都不用改,你看了还是那么感动。解读他的《十四行诗》,还是那么优美。这就是更高的价值层面,给人以精神的滋养。人除了衣食住行外,还要有精神享受,还要追求永恒的东西。各民族遗留下来的经典文本,历史中凝结出的精神食粮,就是永恒的东西。英国的莎士比亚、狄更斯、哈代,法国的雨果、巴尔扎克,奥地利的卡夫卡,俄罗斯的列夫·托尔斯泰,美国的杰克·伦敦、马克·吐温等等,都是他们民族的骄傲,这些民族都没放弃他们的经典,中国能放弃曹雪芹与《红楼梦》吗?能说《红楼梦》无非只是一部小说吗?从某个角度讲,它比很多历史文献都重要。

  说到这,我要为自己辩护一句。有人说你续写《红楼梦》,你尊重了吗?现在红学界很多人认为,《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而曹雪芹只留下了前八十回作品,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的。高鹗和曹雪芹不认识,无来往,生命中也没有过交集,不是合作者,后四十回和前八十回应该分开来评。我对《红楼梦》的研究,主要是让读者欣赏曹雪芹的八十回,无论在百家讲坛还是在书中,我都没有改写曹雪芹《红楼梦》中的任何一个字,而且我反对改写。我的观点与周汝昌先生的观点是一致的,认为高鹗后四十回的产生是一个历史事件,书商和高鹗合作,为了使书卖得好,在八十回后又加了四十回,构成一个阅读版本。对这个版本,我也是尊重的。没有一百二十回的活字排印版本,前八十回也不能流传这么广泛。他们是有功劳的。我现在所做的就是引起读者特别是年轻一代对《红楼梦》的兴趣,我通过讲座和出书,无数年轻人开始关心、阅读和欣赏《红楼梦》。同时还要告诉大家,曹雪芹是写完了《红楼梦》的,只是八十回以后的遗失了,所以需要探佚。我续写《红楼梦》就是想把丢失的八十回以后的内容探佚出来,而不是改写。我是很尊重《红楼梦》的。当然,对于有些专家和读者的批评,我还是挺欢迎的,只有听到这些批评,我才能增加对社会、思想和观点多样性的认知,激发我更多地讲述自己观点的兴趣和热情。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