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吴为山:写意之魂(图)
//www.workercn.cn2015-07-09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写意雕塑

  在欧洲陶艺中心,吴为山听到了各国艺术同行对他作品的称赞,但他更渴望在自己的雕塑中建立和展现只属于自己的艺术个性。

  从欧洲回来后,吴为山立即到麦积山石窟去考察,紧接着的美国之行结束后,又到大足石刻、敦煌石窟考察。他深刻地察觉到,中国古代雕塑并没有被真正认识、利用、挖掘,其体现中华民族精神最重要的一面便是写意。

  在美国博物馆中观赏了诸多西洋雕塑后,吴为山在中国馆被一尊隋代佛像深深吸引,不禁落泪。他想,那个雕出如此美妙佛像的工匠,绝对不会想到一千多年后,一个中国雕塑家会在他那妙手雕刻出的微笑面前,强烈感受到东方神秘的精神世界,感受到一种温润和善良。

  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吴为山访问了一批在美国的欧洲裔老艺术家,他们对于中国古老艺术的赞许也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吴为山曾深入密林,拜访一位98岁的德裔老艺术家。老者看过吴为山雕塑作品的照片后,问他是否去过巴黎。吴为山说他只在巴黎待过三个月,老者耸了耸鼻子说:“太少了,太少了,至少要待十年,那里的空气都充满了艺术。但最重要的是,你要赶快回到中国,因为美国到处都是商业,真正的艺术在东方,在中国!”

  美国旧金山政府曾邀请吴为山在缪尔森林公园塑一个雕像,如果吴为山愿意,还可以留他在美国从事艺术创作。

  可是,吴为山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观看了《中国五千年文明展》后,那种中国雕塑与西方雕塑的强烈反差,让他越来越热爱中华文化。他觉得,任何一种植物,无论是树木还是青草,都要有自己的土壤。

  怀着一种如此渴望的心情,吴为山回到了中国。

  在中国美术馆的室外草坪上,伫立着一尊吴为山创作的齐白石塑像,老人一派仙风道骨。

  其实,吴为山塑了不止一尊齐白石雕像,而他最初的创作灵感,就是萌生于齐白石的一幅画:一块巨石,水墨挥洒,笔触淋漓,上面栖息着一只小鸟。

  吴为山觉得,这石头很像穿着长衫的白石翁,而鸟与石头形成的轮廓又恰似老人微倾的头。随后,他又联想到白石老人画中大片芭蕉与草虫的配合,如此大与小、粗犷与细致的对比,正体现了这位画坛巨擘在艺术中追求的美学精神。

  在这种感觉之下,吴为山塑了齐白石雕像,手法十分写意。倘若要用老人的照片来认真对比,没有一处是“准确”的,可总体看,却又极似白石老人应有的长相。

  许多中国画家看了吴为山塑的齐白石雕像后都说:这就是齐白石!其实,他们当中大多数没有见过齐白石本人,而吴为山在雕像中的传神,已远远胜过了雕像的形似。

  有一次,杨振宁到南京博物院参观吴为山文化名人雕塑馆,他拉着吴为山的手要拍一张合影,说要将照片寄给居住在巴黎的法籍华人艺术家熊秉明,期望他有一天回到故乡南京来看看。

  2002年,时逢南京大学百年华诞,吴为山与学校向杨振宁发出邀请,邀其参加南京大学的百年庆典。同时,吴为山还与年过八旬的熊秉明一起为南京大学百年华诞创作了雕塑《孺子牛》。

  回到巴黎后,熊秉明写文章谈起他对写意雕塑的赞许:吴为山谈到了写意雕塑,这个词造得好!有中国艺术的真精神,而且,他已经在实践了。

  在主持南京大学雕塑艺术研究所工作期间,吴为山提出了“写意雕塑”的理念,其核心是继承中国绘画、书法、雕塑的民族传统,吸收欧洲古典写实的精髓和二十世纪视觉艺术革命的成果,在文化思辨与自然意象的双重体悟中,塑造出屹立于时间与空间的艺术作品。

  南京博物院建立吴为山文化名人雕塑馆,并收藏他的一大批文化名人塑像,而一些不认识吴为山的人听到他的名字时,很惊奇地对他说,我们楼下有个雕塑馆,竟然与你的名字一样。他们丝毫想象不到,眼前这位只有37岁的年轻人,会与一家著名博物院中的名人雕塑馆有什么关系,只觉得是一个同名的人罢了。

  中国美术家协会等机构联合举办《文心铸魂——吴为山雕塑艺术展》,当吴为山以99件雕塑精品亮相中国美术馆时,不少人仍然感觉他如横空出世一般。

  2007年,吴为山创作了伫立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前的一组跨度数千米、两百多个人物形象的大型雕塑。吴为山眷恋着这片热土,热爱着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他以一颗赤子之心,思考着中华民族在面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的枪口和屠刀时的深重灾难。

  吴为山将浓烈的个人情感融入深厚的民族情感,以自己长期追求和向往的写意雕塑的形式和方法,在这片江南故乡的土地上,创作并屹立起史诗般的大型群雕。他用饱含情感的视角和双手,将国破家亡的民族苦难深刻而强烈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2014年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前举行,吴为山刻在雕塑群上的那首诗歌,又一次回响在纪念馆上空——

  “我以无以言状的悲怆追忆那血腥的风雨,我以颤抖的手抚摸那三十万亡灵的冤魂,我以赤子之心刻下这苦难民族的伤痛;我祈求、我期望,古老民族的觉醒——精神的崛起!”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说,在中外艺术史上,所有能够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全人类留下杰出作品的创作过程,都需要一位艺术家把思想、情感乃至整个生命投注进去,吴为山以极为强烈的历史感和使命感以及他一贯坚持的人文关怀精神,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群雕创作中找到了恰当表达的切入点,也就是从人类普遍的情感和精神出发,从人性出发,向历史的纵深处探究;吴为山在群雕的整体节奏、造型和视觉的相关性上形成了有机的整体,突出了悲愤、苦难与抗争这样一种三位一体的主题内涵。

  吴为山在这个大型群雕中所呈现的缜密思考,完整而深刻地表现的重大主题,甚至让著名美术家、清华大学教授袁运甫想到半个世纪前,中国雕塑界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建造中的伟大创作。袁运甫认为,吴为山这一创作的分量和规模,不亚于当年雕塑家所承担的思想和艺术主题。

  意大利罗马美术学院院长季拉尔多·罗·鲁索说,吴为山以简约而富有动感的造型表现了遭受劫难的民族同胞,令观众深刻地体会到悲剧的力量。吴为山的艺术是青铜铸就的东方之魂。

  这一悲壮而感人的组雕,还曾制作成小稿作为国礼赠送给耶路撒冷,获得广泛赞誉。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