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丰子恺曾请弘一法师为寓所起名 称“缘缘堂”
//www.workercn.cn2015-03-16来源: 海南日报 
分享到:更多

  缘缘堂旧事

  京杭大运河在浙江桐乡石门镇形成了一个120度的大转弯,由此折向东北,这就是有名的石门湾,丰子恺的家缘缘堂就坐落在石门湾附近。

  其实最初的缘缘堂是丰子恺在上海江湾永义里的一处临时寓所,当时他在沪上教书,恩师弘一法师(李叔同)来上海住在他家里,丰子恺便请求法师为寓所起名。

  弘一法师让丰子恺在小纸条上写上许多他喜欢且能互相搭配的文字,团成纸球,撒在释迦牟尼画像前的供桌上抓阄。结果丰子恺两次都抓到了“缘”字,于是寓所就命名为“缘缘堂”。丰子恺请法师题字,装裱后挂在书房,此后丰子恺又迁居多处,但都将老师写的这个匾额随身携带,形影相随。

  1932年底,在外漂泊了十几年的丰子恺回到家乡石门湾,第二年春天,他用积攒的稿费在自家老屋后建造了一幢三开间坐北朝南的小楼,这就是今天我们常说的缘缘堂。因为弘一法师写的匾额太小,所以又请马一浮先生重新题写。

  缘缘堂是丰子恺自己亲手设计建造的,高大、轩敞、明爽、雅洁、幽静,一家老小在此生活,互亲互爱,其乐融融。丰子恺在院里安装了秋千,还种上了各种花草树木,一到暑期孩子们放假归来,缘缘堂就变得格外热闹。在丰子恺女儿丰一吟记忆里,缘缘堂就是一个儿童乐园:“爸爸请人在院子里搭起架子,上面铺上一大片竹帘,院子就晒不到太阳了。我们一大群孩子在竹帘下玩耍,摘几张芭蕉叶子,铺在地上,往上面一躺,叶子凉爽爽的,透过竹帘的缝隙还能看到闪烁的蓝天。” 丰子恺也在文章中写道:“我真心地疼爱孩子:他们笑了,我觉得比我自己笑更快活;他们哭了,我觉得比我自己哭更悲伤。”

  丰子恺在给孩子们带来欢乐的同时,也创作了大量艺术精品。1935年,丰子恺与叶圣陶合作出版了一套《开明国语课本》,叶圣陶编写内容,丰子恺书写并画插图。丰子恺很了解孩子的心理,知道他们心里想什么,画的都是孩子最喜欢、最熟悉的东西,所以小孩都喜欢看,直到今天这套民国老课本依然畅销不衰。

  抗战爆发后,缘缘堂毁于战火,当时流亡在江西萍乡的丰子恺得悉消息后十分伤心,写了许多回忆文章,他在《还我缘缘堂》一文中这样写道:“然而黄昏酒醒,灯孤人静,我躺在床上时,也不免想起石门湾的缘缘堂来。此堂成于中华民国二十二年,距今尚未满六岁。形式朴素,不事雕而高大轩敞。正南向三开间,中央铺方大砖,供养弘一法师所书《大智度论·十喻赞》,西室铺地板为书房,陈列书籍数千卷。东室为饮食间,内通平屋三间为厨房、贮藏室及工友的居室。前楼正寝为我与两儿女的卧室,亦有书数千卷。西间为佛堂,四壁皆经书。东间及后楼皆家人卧室。五年以来,我已同这房屋十分稔熟。现在只要一闭眼睛,便又历历地看见各个房间中的陈设,连某书架中第几层第几本是什么书都看得见,连某抽斗(儿女们曾统计过,我家共有一百二十五只抽斗)中藏着什么东西都记得清楚。现在这所房屋已经付之一炬,从此与我永诀了!”

  缘缘堂不仅是丰子恺和孩子们最喜欢的家,更是他的精神家园,他不仅多次作文描述,并且还把自己的文章以缘缘堂名义多次结集出版,譬如《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缘缘堂新笔》《缘缘堂续笔》等等。抗战胜利后丰子恺一家重返家乡,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凭吊缘缘堂。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