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戴文土:20年收集石刻建博物馆 包括唐代经幢
//www.workercn.cn2014-12-19来源: 现代金报 
分享到:更多

  戴文土,被圈子里的藏友亲昵地称为“老戴”。这个年过半百,戴着一副眼镜、斯斯文文的宁波土著,在今年5月开出了一家名为“耕泽石刻”的博物馆。

  唐代的经幢、宋代的石鼓、明代的花台、清代的石狮外加精巧的名人故居,还有那碧波荡漾的湖水,这一切都是戴文土近20年心血的收集。

  今天,我们就沿着通途路一路向西,去高桥镇下边1号的耕泽石刻博物馆一探究竟。

  别人不要的石头,也能“淘”到宝

  “很多人一看我这个名字就感到奇怪,‘文土’反过来念就成了出土文物,现在看来,当时父母给我起名字还是有先见之明的。现在,我已经年过五十了,算起来,和出土的石刻也真的是打了半辈子交道。”耕泽石刻博物馆主人戴文土一见记者,就拿自己名字开涮。

  人如其名。戴文土虽然起先从事的是文具工作,但他最大的爱好是收集一些别人“不要”的旧石头。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宁波随着经济发展的浪潮也开始一轮又一轮地进行旧城区改造,无数老房子被推倒,市民们欢天喜地住进商品房。戴文土也很高兴,他高兴的是自己能在各个工地以极低的价格拉回一车又一车石雕、石刻以及其他石制品。

  1995年,戴文土在高桥周家浦租用了80亩田地,准备把自己收集起来的石刻,造一个展厅,展示出来。

  “刚开始,没有其他人鼓励,我凭的就是个人爱好。这个展示场馆,我是自己既当设计师,又当施工者,有了余钱就往工地砸,手头紧了,就先放一放。直到鄞州区区政府出台了相关民办博物馆的政策,我才又下决心咬牙把博物馆办起来。”

  虽是民办博物馆,可里头却有三件区级文物:紫气东来石匾额、万井桥、忻江明故居。

  说起这三个文物,戴文土来了兴致。“石匾额上的‘紫气东来’四个字是我们鄞县近代书法家赵叔孺的真迹。说起来,这块匾额的命运真的用得上一个成语,叫颠沛流离,兜兜转转历险好几次,一度挂在公社仓库门口,后来又落到一个收破烂的人手里,再后来又被一个石刻爱好者买走,带回家收藏。没想到的是,这人把石头带回家后,发现根本没地方放,最终,他只得又把它送回给收破烂的。”戴文土笑得很开心,说,“这不,还是跟我有缘,最终落到了我手里。然后我把这块石匾额放置在耕泽院。”

  忻江明故居和万井桥来到耕泽石刻博物馆也各有一番曲折。据戴文土介绍,忻江明是宁波下应人,忻家世代都是读书人家,忻江明自己也在光绪三十年,考中进士,算得上是宁波的末代进士,其孙辈则去了上海工作和生活。由于老家拆迁,戴文土自主请缨把忻江明故居原原本本移到了耕泽石刻博物馆。至于万井桥,也是因为潘火村旧村拆迁改造,被他原装转移到此。

  “忻江明的孙子今年都已经92岁高龄了,看到他爷爷的故居、自己小时候生活过的地方有一个安放的去处,老人非常高兴,还把家中的老物件一股脑全部都送到了耕泽石刻博物馆。”戴文土说。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