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李雅弢:在合适的时候离开 在最好的时候归来(图)
//www.workercn.cn2014-07-03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分享到:更多

  6月22日,历时20载的北美棕榈泉国际短片电影节,迎来其最佳短片大奖的首位中国获奖者——李雅弢。获奖短片《活下去》将被报送明年奥斯卡最佳短片奖。5月底,他从美国罗彻斯特理工学院电影制作专业顺利毕业。

  合适时“离开”

  2005年,这个想读中文系的理科生“误打误撞”进了北京师范大学影视系。接受了4年的“鼓励式”教育后,2010年,李雅弢自信地离开中国“看一下外面的世界”。

  走进国外的课堂,他发现,老师并不“好说话”。“每个作者要向全班推介项目,如果你的项目不够吸引人,对不起,不让你拍。”李雅弢笑着说到,“但我们组经常被选上。”

  “观众会喜欢你这么拍吗?”老师还会在创作过程中一再追问。渐渐地,观众的重要地位在李雅弢心中确立。

  在创作心态上,与早些年出国学电影的“前辈”明显不同,李雅弢不再觉得外国什么都好,也不再紧盯“中美文化冲突”这一类题材。他喜欢尝试不同类型的影片,观众也总能在其中发现“真善美”,《后台的秘密》便是如此。

  作品先“归来”

  随着中国视频网站兴起,微电影火了。这意味着,可供年轻人自由发挥的机会更多。2011年,李雅弢把入学后的首部作品《后台的秘密》(7分钟)传上了优酷网,成为向国内投片的最早一批留学生。很快,他的作品被放在首页推荐,除了赢得网友的一片好评,他还获得了回国拍摄短片的资助,也就是《催眠者》(15分钟)。“拍的时间越长,露怯的机会越多。”结束国内的工作,李雅弢很快回校潜心学习。

  两年后,他再次回国筹备毕业作品,也接拍一些宣传视频。相比于刚走出校园的学生,他“把自己的心态放得比较低”,努力平衡着客户的要求与自己的追求,他相信“好的东西是谁都觉得好的”。那些不断修改的过程加强了他对作品的判断力。

  还不是“导演”

  近年来,出国学电影的人越来越多,国内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对像李雅弢这样想在编剧和导演方面有所发展的年轻人来说,回国运用母语创作是很自然且必然的事。

  交谈过程中,他常把“挺好”挂在嘴边,却从来不把这两个字用在自己的作品上。创作《活下去》时,李雅弢改了17次稿,“还不算满意。”

  “现在看好电影经常哭。”李雅弢笑着说,“它怎么这么好,我什么时候才能编得这么好?”与优秀的导演相比,他自认为差了一大截,“(我的作品)还没进电影院,我还不是导演。”

  李雅弢在《活下去》的花絮里写道:这是我8年来的梦想,那就是拍一部电影,即使它很短,它仍然是一部电影。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