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79岁老人康登伦35年培育彩色糯玉米 被称“四川袁隆平”(图)
//www.workercn.cn2016-08-24来源: 华西都市报
分享到:更多

  候鸟人生

  在异乡种玉米遇劫

  康登伦的研究生活,与候鸟无异。

  研究出一个高产优质的糯玉米品种,不只是简单的观察、记载,更多的是对比、筛选、分析等综合评价工作。据康登伦介绍,往往要经历至少六年的重复播种,开展不同地域、不同气候条件,同等种植模式、同类品种品系同田对比,综合分析品质、性状、适应性、抗逆性等的相关数据,一代一代地不断对品种进行优化。因为玉米的播种有温度要求,每年为了多种一季玉米,争取多一点新品种研究时间,在秋冬季节,两老就会飞往温暖的云南或者广州等地,租地种玉米。

  “一到那,我们就去找有闲置土地,或者愿意出租土地的农户。”有了土地,也就有了研究的保障。来回的迁徙,虽然折腾,可康登伦也乐此不疲。只不过,在陌生异乡的日子有时也不那么好过。

  十几年前在海南,康登伦骑车去镇上取钱交地租,没想在路上,竟遭遇了一次打劫。“幸好不是在取完钱回去的路上哦,那两个人也只是在我身上拿了包烟,和一点现金。”

  生活“吝啬”

  却对乡亲大方

  年复一年研发高产优质玉米,康登伦面对的不仅是身体和精神上的考验。在经济上,因为都是“自掏腰包”搞研究,他不得不勒紧裤腰带。

  “租地都是自己解决费用,靠我们老两口的工资,不节约点哪行?”康登伦告诉记者,大到准备工作室,小到缝制装种子的牛皮纸袋子,都是老两口亲自操刀。

  对自己“吝啬”,可是对乡亲们,康登伦可是大方得很。研究出的糯玉米新品种,康登伦和老伴总是一人扛一袋,亲自送到各家农户,无偿送给他们种植。

  据康登伦介绍,1996年,最初的成果——川玉糯一号研制成功并给农户种植后,平均每亩每年给农民带来了两百块的增收,有的甚至上千。目前,龙泉驿区的糯玉米种植面积也从无到有到现在的2万余亩,现在黄土镇、洪安镇的早春糯玉米种植模式也让农户尝到了科技种田的甜头,平均每户种植户年增加收入20000余元。

  在这奔波的几十年间,康登伦先后选育培育出川玉糯一号、川彩糯一号、雪糯、彩双糯等高产优质糯玉米新品种40余个,并在四川、海南、广东等8个省进行了推广种植。其中川玉糯一号于2000年通过四川省审定,2003年通过国家级审定(审定证号:国审玉2003036),是四川省第一个通过国家级审定的糯玉米新品种。而这些“接下来的目标,就是研制出能一亩收成600公斤的糯玉米种子,真正实现高产。”

  华西都市报见习记者杨晨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