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残疾“牛倌”李伯云:我有一双好手,不信走不出贫困(图)
//www.workercn.cn2016-04-18来源: 湖北日报
分享到:更多

湖北日报讯 图为:李伯云在喂养黄牛。

  5岁时,父亲去世。12岁时,患骨髓炎瘫痪在床。20岁时,借钱做了手术,但右腿却残疾了。

  贫穷、病魔、泪水是青春的记忆。

  艰难创业,却多灾多难。养鸡失败,东拼西凑来的18万元血本无归。种植茯苓,亏损2万多元。“我有一双好手,不信走不出贫困。”倔强的他,又在大山里养起土黄牛。

  如今,他养牛存栏135头,资产280万元。在精准扶贫中,他又负责带动20户贫困户脱贫。

  从一贫如洗的贫困户,到精准扶贫的领头羊,他就是罗田县白莲河乡张家山村的残疾“牛倌”李伯云。

  穷不丑,就怕没有志气

  今年44岁的李伯云,家住白莲河乡张家山村15组。5岁时,父亲去世,老实巴交的母亲带着他和哥哥妹妹艰难度日。

  家里穷,李伯云只上了一年半小学就辍学在家。12岁时,不幸的灾难降临,李伯云患上严重骨髓炎瘫痪在床,没钱到医院治病,只能靠村里的土医生上山挖草药敷治,仁慈的母亲用毛巾热敷止痛。

  8年瘫痪在床,直到20岁时,在亲戚朋友帮助下,李伯云才住院手术治疗。因错过最佳治疗期,李伯云右腿终身残疾。

  张家山村地处大山深处,土地贫瘠,家中仅有的2亩薄田只能顾口粮。妹妹远嫁外地,哥嫂均智障,母亲体弱多病,一家人的生活咋办?“我有一双手,不信养活不了一家人。”致残后的李伯云踏上了白手起家的艰苦创业路。

  2001年,李伯云找亲戚朋友借来18万元养鸡,一次性从外地进回鸡苗3600只,由于不懂技术,缺乏管理经验,短短四个月里,3000多只鸡苗发病无一幸存,18万元打了水漂。“后来又种茯苓,亏了2万多元,前后共计损失20多万元。”谈及两次创业失败,李伯云满脸苦涩:盲目创业,让本来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认真审视自己,李伯云决定干自己最擅长的老本行——养牛。

  李伯云不仅从小放牛,还长期帮牛贩子牵牛绳赶牛。尽管每天只有2元钱的工资,但李伯云积累了一套养牛、识货、定价、交易、宰杀等经验。

  2011年,在尝试养殖5头土黄牛成功后,李伯云扩大养殖规模,投资60万元买回50只小牛,盖起2间500平方米的牛舍。

  眼见李伯云接二连三地“穷折腾”,有村民劝说:你家这么穷,吃个低保几省事哦,何必自讨苦吃?但李伯云不这么看:“穷不丑,就怕没有志气,我有手有脚的,吃低保才真的是丑。”

  几年时间,李伯云的黄牛群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壮大,如今存栏黄牛已达135头。“去年,我卖了100头牛,毛收入过百万元。”说起自己的收益,李伯云满脸自豪。

  残疾“牛倌”带动扶贫

  “养牛是个赚钱的好路子,去年就赚了4万元。”11日,到李伯云牛舍请教养牛技术的村民李金欢,一提起自己日子的变化,就连声说:“这多亏了李伯云!”

  50岁的李金欢与李伯云同组,一家五口人全靠他在外打工养家。去年,年过七旬的老父亲突患糖尿病,李金欢放弃打工回家照顾老人。

  两个孩子读书,妻子常年患病,老人又病了,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因病致贫的李金欢家被认定为贫困户。日子咋过?为难之际,李伯云找上门来,出资10万元帮李金欢买了14头土黄牛。

  如今,李金欢养殖的黄牛已有20头。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李金欢对未来充满希望: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一年赚个上十万不难,脱贫更没问题。“我治病、创业都是乡亲们资助的,现在我日子过好了,也要回报他们。”今年,李伯云大规模参与到精准扶贫工作中,和村委会签订扶贫目标责任状,采取土黄牛寄养模式带动20户贫困户脱贫。

  何为寄养?李伯云解释:就是用我的牛作本,贫困户赚钱脱贫。李伯云免费提供60头母牛,寄养在20户贫困户家。寄养期间,母牛繁殖的牛崽归贫困户,母牛育肥部分论斤计算按市场价回购。“这种模式,贫困户养牛初期零成本,也解决了我饲养母牛的成本。”李伯云算了一笔账:养牛周期3年,3头母牛可以产牛崽6头,每头7000元,每年1.4万元,贫困户仅此一项就可脱贫。(记者 严运涛 通讯员 刘世民 贺正旺)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