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卢国平:多做事少说话 做个“勤谨”的人
//www.workercn.cn2016-02-01来源: 燕赵晚报
分享到:更多

  勤奋学习:一代代人靠知识改变命运

  老爷爷不识字却很开明,深知“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道理。在家境贫穷的时候,还供我爷爷读了三年私塾,在“七七”事变前,家中已经有四十多亩地、一百多间房,家中经济已经不很紧张,我三爷爷考入保定师范读书后,老爷爷心情也很激动,同时供我二爷爷、四爷爷、五爷爷(老爷爷的侄子)、和我父亲四人到保定上中学。

  三爷爷保定师范毕业后在获鹿县第四完小任教。石家庄解放后,老爷爷看到了“新社会,新气象”,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文化知识,在支持男孩子读书的同时,也把适龄女孩送进学校。两个在烟店学徒的叔叔报考演艺学校,老爷爷也积极支持。他们毕业后光荣加入新组建的石家庄文工团,成为第一批专业演员,几年后随团合并组建为中国建筑文工团,后纳入海政文工团。

  1957年,三叔考入河北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学校招生名额更少了,我选择了上中等专业学校,学校管食宿、还发给书本费,这也给我家减轻了经济负担。我喜欢电气专业、更热爱技术工作。在三十多年的工作中勤奋自学、还根据技术发展参加业余学习班,后又报考参加了科技进修学院电工电子班的系统学习。工作调岗后,我又报考参加了中国工运学院安全工程专业的学习。

  我的两个儿子也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大学和专业,适意的工作。大家庭里上大学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有的还读了博士。

  勤恤行善:习惯去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在严谨的家风中帮助别人、快乐自己,都成为自觉行动,和邻居、乡亲相互帮扶。老爷爷说:“要饭的走到门口,给个饼子或碗汤,谁都有难的时候。”

  我上小学一年级那年夏天,“隆隆”的雷声和滚滚乌云刮了过来,大雨即将来临,一位孕妇要到新华路西头的铁路医院去,她艰难地走到我家大门口,腹痛难忍的她意识到不能再走了,就进了我家大门洞。母亲看到后急忙和婶婶、奶奶们用被单在马车辕杆下遮挡住,烧水、找用品等,帮助孕妇顺利生下一男婴,夫妇二人感激地离开了。

  我家西边邻居姓殷,是多年的老乡亲,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他母亲每月三十元工资养活兄妹七人,经常是入不敷出。我家有农村姨、舅家的帮扶,偶尔送些萝卜、山药。母亲持家有方,多年的习惯是宁可吃不饱不能断了顿,所以每月都能过得去。邻居无论借粮、钱或粮票,母亲总是赶紧去拿,过后从没催要过。“这一家太不易了。”母亲说。因搬迁不在一起住了,我去看望这位奶奶时,她深情地说:“你家待我们太好了,三十多年过去了,还念念不忘。”

  平时邻居家的家用电器坏了,我都会主动尽力帮助修理。闲时,我还扎墩布、修马扎等送给亲戚朋友,享受着劳动后的愉悦。老有所为,乐在其中。

  勤谨的家风传承使我们懂得:人要尊重自己,勤勉、严于律己才能有品位;尊重别人,恭敬、以诚相待,才能有道德;尊重自然,勤俭、珍惜万物才能天地人和谐。

  父亲上过中学,在六十多年前就算识文断字了,后来他在盐店、棉店管账,从没有出过错。此后在建筑公司几十年,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仓库管理账目一清二楚。工地上的一个钉子、一根铁丝都没有往家拿过。1967年我中专毕业分配到邯郸棉纺三厂,我虚心向师傅们学习技术,工作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受到大伙的好评,参加工作半年就被推荐为“四十天夺布大会战”先进。后经常被车间派去参加技术革新项目。

  勤谨的家风在传承,晚辈们对工作也很敬业,在各自的单位里都是业务、技术骨干。孩子们在家孝敬老人,家庭和睦,古稀之年的我们心满意足啦。 □文/图 本报首席记者 谢鑫名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