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70年的抗战夫妻共度七夕:我们的感情经过抗战的洗礼要格外珍惜(图)
//www.workercn.cn2015-08-19来源: 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认真整理好衣装、奖章,两位老人携手走到镜头前拍下一张合影。70年后,这对抗战烽火中走出的伉俪还将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像我们这样都健在的抗战夫妻确实不多了。”93岁的新四军老战士唐炎握着老伴儿盛林的手感慨地说:“连她也马上就到90岁啦。”两位老人均是十五六岁就加入了新四军,抗战中他们一个是作战参谋,一个是战地医生,共同用青春与热血谱写了一曲抗战之歌。

  1938年,16岁的唐炎加入新四军,经历过皖南事变,后在浙东的抗大(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总分校当军事教员。“当年的抗大总分校有3个队,分别是军事队、政治队和特等射手队。我主要带军事队,负责讲行军概则、进攻战、防御战、野战等课程,那时每个队都有70人至100人,三个月一期,帮助学员提高作战防御能力。”唐炎回忆说。

  近年来,老人的子女们开始根据口述对二老这几十年的经历进行系统的整理,记录下不少从未被提及的精彩故事。

  闲暇时间,唐老也会练习书法修身养性。得知自己作为新四军老战士代表受邀观看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老人兴奋地提笔,写下抗战必胜四个大字。

  1942年,抗战进入艰苦的相持阶段,中央决定精兵简政,抗大总分校解散,唐炎主动打报告要求到浙东工作。他与另两名教员赶往浙东的途中,在经过盐阜区时路遇扫荡的敌人。他们只得在一个叫宋公堤的地方临时躲避。转过天,早早就被饿醒的唐炎决定去附近村子为三人找点吃的。离村子还有不到一里路,唐炎警觉地发现了扛着日本旗、牵着恶犬的一大队鬼子,一看就是从村里出来扫荡的。唐炎暗叫一声不好,这里离三人藏身的地方太远,往回跑来不及。而且动作太大很容易被狗发现,于是他就近趴在了路旁长满蒿草的荒地里。“好在当时处在上风向,我又尽量往远处挪了挪,才没被嗅觉灵敏的狗发现。”谈及往事,老人仍心有余悸。“这时路上不断有鬼子和伪军往返,我心里着急跑回去通知战友但也不敢轻易移动。直到日头偏西能见度降低,我才拼了命地往回跑。”当唐炎跑回藏身地,两位同志已经不见了。他多方寻找,终于从周边老百姓的口中得知两位同志不幸被鬼子抓住杀害了……唐炎没想到,自己因早起阴差阳错躲过了一劫,而没办法通知两位同志及时转移也成了他一辈子的遗憾。

  看着报纸上美国飞行员的老照片,盛老又回忆起当年为他治疗时的往事。

  作为一名作战参谋和抗大教员,唐老对各种军事战术早已烂熟于胸。尽管已过去70多年,但老人画起各种战术草图仍是手到擒来。

  唐炎到达浙东根据地后,担任教导大队大队长。“他当时课讲得很好,人长得也不错,就是性格有点内向,刚认识时不爱说话。”听着唐老的回忆,老伴盛林不时在一旁补充。其实盛林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抗战英雄。1941年,15岁的盛林跟随父亲参加新四军,成为医务员。“战争很残酷。日军实行‘三光政策’,前方新四军作战形势艰难,我们后方医院也非常辛苦。”当时盛林被派到距离前线最近的秦江地区,那里有几十名伤员被安置在老百姓家里等待就医。盛林每天背着竹篓,乔装成农妇进村为伤员们换药、打针。在她的悉心照料下,伤员全都康复重返战场。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