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人物资讯-正文
王书文:维自然所喜
//www.workercn.cn2015-11-13来源: 中国环境报
分享到:更多

王书文给众人讲解沙漠节水小米项目。

  王书文站在阿拉善左旗巴润别立镇缀满饱满谷粒的谷子地前,微笑望向眼前预示着丰收的亮灿金黄色,眼神里饱含着满足。自从2009年第一次到访这块绿洲,王书文已经数不清来过这里多少次了。而这次,他是带着略显骄傲姿态来的。掐指算来,为之付出5年努力的“节水小米”项目,在任志强倾情代言和诸多团队成员、阿拉善农民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在今年修成了让人满意的正果。

  是夜,在嘎查燃起的篝火旁,一向低调寡言的他,一反常态地张开双臂,招呼着场边见证丰收的人们,跳起了欢快的舞。

  突破项目规模化

  5000亩戈壁沙地,1000吨节水小米。放在五年前,这样的成果,王书文连想都不敢想。

  那时,他刚来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以下简称SEE)做项目顾问,跑遍了第一年试种谷子的17个农户,写出了《阿拉善地区杂交谷子种植与节水示范项目总结报告》。

  2011年,时任SEE会长的冯仑提出,今后,阿拉善的项目要做到规模化,要求可看、可说、可测。这个“规模化”的使命落在了王书文和他同事身上。

  当时,王书文刚刚担任协会副秘书长不久,对于规模化的要求,他觉得很难理解,是地域面积的规模化,还是影响的规模化?王书文拿出了一些调研和设计方案,比如阿拉善地区的牧业怎么转型等,没想到直接被理事会否决。理由是这是政府做的事情,生态协会做不了。接着,他又提出沙漠绿坝计划、鸿雁计划等,理事们听了快睡着了。

  苦思冥想提交的方案被一一否决,王书文的心里郁闷极了。

  王书文开始了反思,甚至睡觉时都在想。他先是从书上找答案,找来了《从愿景到大规模的变革——规模化项目》等介绍项目规模化的书籍,给团队做培训,然后带领团队从东到西考察了中国大部分治沙机构的项目,查阅了世界上大部分荒漠化防治规模化的项目。

  觉得灵光闪现的是在三四个月后的一次交流中。一位朋友告诉王书文,阿拉善一个在外地打工多年的牧民自费把自己1000多亩地打造成了一个梭梭——肉苁蓉家园。王书文听说后前去考察。

  在那个牧民家里,王书文看到了一条充满生机的绿色廊道。牧民对王书文说,几年后这里就是一个绿色银行。梭梭是一种沙漠植物,可以防风固沙,最重要的是可以嫁接肉苁蓉,实现牧民经济利益。一方面保护了生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牧民增收,两全其美。

  这让王书文一下子感到,要想实现公益环保事业的规模化,就必须是发展模式可复制,需要一个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的产品,比如梭梭和肉苁蓉。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