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人物资讯-正文
黄明芳和她的民办小学
//www.workercn.cn2015-07-05来源: 中工网——《湖南工人报》
分享到:更多

校长黄明芳带着孩子们做扫除,白鹤林小学所有的卫生工作都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

  白鹤林小学的所有老师都住在学校,与学生们一起生活。图为正在吃饭的校长黄明芳和她同为本校老师的儿子雷欢(前左)

 

  民办小学

  尽管白鹤林小学地处重庆市长寿区最偏远的乡镇,路途却比想象中要轻松很多。从长寿城区出发,先坐一两个小时公共汽车到万顺镇,再坐摩托车上山到白合村。天下着雨,山路虽然蜿蜒曲折,但因为是水泥路面,七八公里的山路走起来并不费力,20多分钟后到达山顶,一眼就能看到学校,再走近一点,便能听到校园里传来的琅琅读书声。

  最开始,办小学是黄明芳计划之外的事情,她的愿望仅仅是当老师。1979年,黄明芳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但因为成绩不错,被介绍到村里的小学当代课老师,虽然一个月只有20多块钱的工资,也没有真正的教师身份,还要经常在不同的学校中流转,但黄明芳很喜欢这份工作,她年轻能干,教学成绩突出,在万顺镇逐渐有了名气。

  代课老师当到第五年,教委出台了新规定,要清退所有代课老师,黄明芳也被迫离开。回家干了一年多农活,她又被学校叫回来,那时候初中教育还没有普及,每年都有一部分学生考不上初中,为提高升学率,学校办了补习班,让她回去教课。家里亲戚劝她不要再回去,邀她一起到镇上做生意,黄明芳没答应,又回去教了5年补习班。1990年,初中教育普及了,补习班被取消,但当时学生很多,老师太少,黄明芳又重新当回代课老师,辗转在不同乡村小学。直到1996年,万顺镇小学教师超编,所有的代课老师被再次清退,她也彻底“失业”。

  那时候,黄明芳的丈夫雷国荣在村里开了小作坊生产预制板,生意做得还不错,让她也参与进来,但她不愿意做生意,内心还是希望能继续当老师,于是萌生了自己招生的想法,她跑去教委打听政策,办完手续,又租了一间民房,从山下找了些旧桌椅,整修之后重新利用,把教室布置出来。招生也非常顺利,黄明芳回忆说:“第一年就招了50多个学生,家长知道我的教学成绩在万顺镇数一数二,都愿意把孩子送过来。”按照原来的想法,她只打算招收这一个班,自己从一年级教到六年级,可是到了第二年,又有50多个学生来找她报名,她实在没办法拒绝,只好再租一间教室,人手不够,就把在镇上中学当代课老师的妹妹“求”回来帮忙。

  学生越来越多,租来的民房无法容纳更多人,黄明芳说服丈夫,开始筹划建学校,她看中了山顶上一块开阔的空地,于是找到主人家,软磨硬泡,用自家同等面积的水田把空地置换过来,建筑材料不够,又把结婚时在老家盖的两三间砖房拆掉。她这些举动让村民们很震惊,背地里议论纷纷,家里的长辈更是大为光火。“他们都觉得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我们把地换给别人了,房子也拆了,以后还怎么过日子。事情证明我是对的,现在家里种地的才几个人,大部分人都出去打工了。”说起往事,黄明芳对于自己的远见挺得意。

  坚守的代价

  好日子没有持续太久。2006年,国家规定免收中小学学杂费,黄明芳的民办小学突然间少了一大笔收入,2008年,书本费也取消了,在财务方面无疑又是重大的打击。与此同时,教师的工资也在大幅增长,白鹤林小学在薪资方面的竞争力不复存在,其他方面更无优势。“公办老师在外面的学校一个月能挣两三千块,我们给不了那么多钱,吸引不来人才。区教委为了支持学校发展,给安排了两位公办老师过来,工资由他们发,可还是留不住人,基本待个一两年就走了,教师流动特别大。”黄明芳说。

  黄明芳一度有过放弃办学的念头。“出去打工的人越来越多,很多家长把孩子也带出去,学生流失很多,学校经费严重不足,前些年挣到的钱几乎又全部投进来,老师也留不住,就想关了学校。结果一些家长和学生听说了,来学校找我哭,说要上学,我心软,就答应继续办下去。”

  坚持办学的决心虽然有了,但师资流失的问题不但一直没有办法解决,反而越来越严重,黄明芳只好对家人“动了心思”。雷欢是黄明芳的大儿子,大学毕业后在外地开了家灯饰店,2009年被黄明芳叫回来当老师。“我当时非常不情愿,我妈三番五次地劝,让我回来帮忙,说老师不够,要是学校关门了,这些孩子只能去很远的地方上学,还连哄带骗地让我回来等政策,说以后可能还有机会转为公办教师……她在家里一直很强势,基本是说一不二的性格,最后我终于答应回来,我对当老师本身并没有多大兴趣,她说的教师编制那些东西我也不在乎,回来就是为了帮她把学校继续维持下去,不然还能怎么办。”雷欢苦笑着说。后来他认识了现在的妻子杜燕汝,也是学校的英语老师,结婚生子,安定下来。

  2014年,又有两名老师离开学校,黄明芳就想着再把小儿子雷益和儿媳妇周银凤叫回来。“雷益大学毕业后在长寿古镇景区工作,也不愿意回来,尤其是二媳妇从小在城里长大,山上的生活过不习惯。”黄明芳说,“学校虽然挣钱少,但吃住都在这里,没有什么花销,钱能攒下来,生了孩子,我还可以帮忙带。”她最终以这样的方式说服了他们,于是,雷益和妻子周银凤也回到了学校。儿子和儿媳妇的到来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黄明芳的压力,但心里却始终有些歉疚,“他们在外面发展得肯定比现在好,有朋友埋怨我‘害了他们’,我也没办法,村里有一两百个孩子要上学,没有老师不行。”

  前途未卜

  现在,白鹤林小学一共只有12名老师,除了黄明芳一家5口,还有2名公办老师和5名民办老师,教200多名学生。教师数量太少,个人承担的工作量很大,这里一个老师每周大约要上18节课,其他公办小学的老师只有七八节课。因此,流失一个老师,会对教学工作产生巨大的打击。“以前每走一个老师,我妈就在家哭一场,我劝她看开一点,不能要求别人都跟她一个想法,现在她淡定很多了。”雷欢说。

  至于白鹤林小学,最终命运如何,仍然是未知数。为了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行,他们已经欠下不少债务,但黄明芳和家人已经打定主意,无论如何不会主动关闭学校,要坚持到学校自然消亡。但谁也不知道这一天会在什么时候到来,索性暂时不去思考这一类问题。生活方面的困难成为现阶段最容易突破的问题,于是雷欢和其他老师从这里入手,一起把学校旁边的荒地开垦出来,种上了西红柿、豆角,西瓜,他说:“自给自足,也能当个消遣。”  (蒋赢)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