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时代先锋-正文
马昕:好家风源自父母“润物细无声”
//www.workercn.cn2016-12-15来源: 郑州晚报
分享到:更多

身为军人,他把大家庭编成连队,兄妹6个家庭遇事一起协商 设立“和谐家庭爱心基金”,有变故或创业都可申领使用

2009年中秋,全家为马云杰、杨秀坤两位老人举办七十大寿和金婚庆典。

马昕教妈妈如何玩微信

为同月出生的4位家庭成员共庆生日

  编者按

  家风连着作风,家事连着国事。中央文明委开展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评选表彰活动,从全国范围评选了300户文明家庭,并于12日召开了隆重的表彰大会。我市马昕家庭、王金宽家庭、方秀云家庭等3户家庭此次荣登榜单,为了传扬他们向上向善的家庭美德,今日起,本报将刊发这3户全国文明家庭的感人事迹。

  好的家风需要长期的“润物细无声”,身教重于言教,为人父母、长辈,对于好的家风养成至关重要。马昕家就是最好的例子。

  昨日,记者走进马昕家,听一听这一家四世同堂39口人的暖心故事,聊一聊他们在塑造良好家风方面的经验和办法。

  郑报融媒记者 董艳竹

  好家风源自 父母“润物细无声”

  昨日下午,记者来到二七区建中街办事处交通路社区马昕家。一进门,一张30多口人全家福格外醒目,照片上写着“恭贺马云杰、杨秀坤七十大寿、金婚庆典留念”,马昕说,这张全家福,他们兄弟姐妹6家每家都有。

  马昕1973年出生于河南省新蔡县农村,父亲马云杰、母亲杨秀坤都是热心肠,街坊邻里谁家需要帮忙了,夫妻俩二话不说撂下手上的活就去,谁家有难处了,只要自己有能力就绝不推辞,是村里公认的大好人。

  受双亲影响,马昕从小就养成了奉献爱心助人为乐的好品格。1992年12月,19岁的马昕入伍,成了一名边防军人。入伍后领到第一月35元津贴就全部寄给了父母,军校毕业后,也是第一时间将大部分工资寄给父母。不仅如此,马昕当时还资助过一个名叫王昆的小学生,得知孩子家庭困难,正为学费发愁,马昕主动担负起孩子学费,目前,王昆早已大学毕业;村里两位孤寡老人,马昕也时常挂在心上,每次回去都会帮他们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给他们买些好吃的。

  大家庭编成连队,遇问题一起协商

  马昕兄弟姐妹6人,他在家中排行老五,但因为穿上军装带过兵,他一直都是兄妹中的“主心骨”,即便是相继成家分门立户之后,但凡哪个小家遇到了大事,也要向马昕讨主意。

  在马昕看来,只有帮兄弟姐妹们都过上好日子,才能让父母真正放心地安度晚年。于是,在马昕引导下,兄弟姐妹们相继在郑州打工、开店,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2008年6月,马昕调到了郑州警备区工作,便将农村年迈的父母接到家中照顾,又先后动员在郑州打工的兄弟姐妹搬到同一个小区居住。他把部队好作风融入家庭建设,将大家庭编成1个连队,自己担任“主官”,几个能力相对突出的孩子当“排长”,遇有重大问题时一起协商,形成方案后分工负责抓好落实。

  日常,马昕负责老人看病买药、下一代思想教育、成长激励和婚恋指导等问题;二姐马艳担任大家庭内部总管,负责料理日常事务,调解成员间出现的矛盾纠纷;外甥女杨洁、外甥杨威是大家庭的“创业先锋”,带头勤劳致富,公司收益支撑大项开支,引领年轻一代创新发展;侄子马涛、外甥女陈凌是“秘书长”角色,负责召集家庭会议,监督已定计划实施,处理大家庭日常事务。

  用马昕妻子王丽娜的话说:“我们家不分大家小家,大家生活在一起互不计较,在家庭中都讲奉献精神,每天到家都是笑呵呵的,非常暖心。”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