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时代先锋-正文
方志辉:国际杂交水稻的传播使者
//www.workercn.cn2016-07-20来源: 中工网——《湖南工人报》
分享到:更多

  为了推广杂交水稻,他和他团队的足迹遍及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马达加斯加等50多个国家,并在30多个国家种植过杂交水稻;为了记录杂交水稻迈向世界的“跨国奋斗史”,他利用下班和周末时间,撰写了《稻可道》《七年马义奇》等纪实文学著作。

  今年54岁的方志辉,是湖南省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书记、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在大家的眼中,他是“研究所的大文豪”、“科学家中的文学家”。但他认为,这些名号都不重要。因为在他心中,“能够将我国先进的杂交水稻技术传播出去,造福当地,是一件光荣而又有意义的事情。”

  深入“虎穴”,推广杂交水稻

  1986年,从湖南农业大学毕业的方志辉进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工作,至今为止已经30个年头。初见方志辉是在他的办公室,办公桌的旁边摆放着一个文件柜,里面都是他收藏的书籍以及一些珍贵的文件。很难想象,眼前这位科技工作者曾经冒着生命危险,穿梭在亚非等50多个国家,推广杂交水稻。

  2000年8月,上任隆平科技董事兼国际贸易部总经理刚满一年的方志辉,跟同事王秀松、黄大辉、刘冰四人前往斯里兰卡推广杂交水稻技术。此时的斯里兰卡正经历内战,到处都有猛虎组织自杀式袭击和暗杀活动的威胁。当时的局势让大家感到十分的不安和惶恐,在一次政府举办的集会上,方志辉第一次选择了坐在主席台第三排。“因为坐第一排有被人肉炸弹炸飞的危险。”现在回想起来,他依旧心有余悸。

  而他离战争更近的一次发生在去斯里兰卡的种子基地考察期间。从水稻研究所到种子基地要经过20-30公里的丛林公路,那是猛虎组织跟政府军经常交火的地方。每隔三四公里就有兵营,手握兵器的士兵、用沙包做的掩体,无一不在提醒着方志辉正在进入一个多么危险的区域。还好有惊无险,几个小时后安全抵达种子基地。然而在回程的时候,“我们见到了政府给一个警察下葬的场面,原来这里刚刚经历了一次交火。真的,我在巴基斯坦都没经历过这么近距离的战争。”方志辉说。1999年,巴基斯坦是杂交水稻国际推广的第一站,在那里方志辉曾见到巴印军方对峙的场景,这也深深地震撼了他。经历了这次的事情之后,“我们都真切地感受,和平真好”。

  遭遇挑战,解决“七年之痒”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在方志辉的身上,深深体现了这句话的精髓。在国外开展农业科技工作几十年,水土不服、饮食习惯不同、语言不通等重重困难考验着他。然而,这还不是最难的。2012年,在马达加斯加工作快7年的方志辉,遭遇了杂交水稻国际推广以来的一次重大挑战。

  当年2月,第四批援马稻种到达马达加斯加时,对方检疫部门突然发难:经检验,第四批稻种含有检疫对象稻腥黑粉菌,并决定对该批稻种进行退货或焚毁处理。“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一名党员,此时代表的是中国,这个问题必须要解决好。”当时的方志辉压力非常大,同时又让他感到十分的困惑,因为在2009年至2012年,同样的稻种已赠送了3批。从生产、加工到仓储;从田间检疫、熏蒸除害到中马两国官方样品检测;从报检、报关到海运,所有程序、标准及流程全部相同。前三批种子在检疫过程中都没有出现过问题,为什么第七年赠送的第四批种子会有检疫问题?难道推广杂交水稻也会遭遇“七年之痒”?方志辉百思不得其解。

  自从袁隆平院士发明杂交水稻并将其推广到全世界之后,“水稻外交”已经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进行和平外交的主要方式之一。为此,中国商务部援外司、湖南农科院、袁氏国际高度重视。经过专家们多方面的论证以及实地考察,问题最终得到圆满解决,原来是中马双方的学术观点和检疫标准有所不同。经过这次的教训,方志辉促成了中马两国政府形成了一个稻种出口检疫的双边协议。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