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时代先锋-正文
陈文增:40载追补定窑800年
//www.workercn.cn2015-07-23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去过河北曲阳县涧磁村北一带的人都知道,这里有十几处高大的堆积,最高的可达15米,堆积着众多从晚唐、五代和北宋时期流传下来的瓷片、窑具、炉渣和瓷土。情景之壮观,让人不难想象,千百年前,这里窑火通明、人声鼎沸的制瓷盛况。

  这里,就是我国定窑的发祥地。定窑,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创烧于唐,兴于北宋,衰于元,是我国北方影响深远的瓷窑体系,以生产“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的白瓷而名闻世界。历史上的宋金之战,使得定瓷毁于一旦,淹没在800年的历史长河中。

  陈文增,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定窑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小时候的陈文增,是在定窑古窑址的废墟上长大的,家乡的田埂上都是农民耕地时碰了犁头捡出的古瓷片,由于自幼喜爱画画,陈文增从小便对这些古瓷片上的图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端详、临摹。也正是从那时起,陈文增便注定与定瓷结缘一生。

  二十出头的陈文增因书画出众成为保定地区工艺美术定瓷厂的一名工人,自此,开始了他经其一生填补定窑失传800年的艰难求索。

  由于定窑的制作工艺未留下只言片字,复原其整个制作工艺便成了陈文增最初的梦想。材料成分、烧制流程、刻花技法,无一不让他痴迷。说到定瓷的刻花技法,是让定瓷最具神韵的装饰手法,尤其是其常用的双线纹样把定瓷装饰得高贵典雅,但双线纹样究竟如何刻画却是个谜,历来古瓷器专家们有“刻一刀复一刀”的说法,但这样的刻法很难保证匀称美观,善于琢磨的陈文增一次偶然的机会,受到书法技法中“飞白”的启发,得出了定窑双线纹是“一刀两线”的结论,研制出单线刀、双线刀、组线刀3种刻花刀具,并提出“刀行形外、以线托形”的刻花理论,“必须在胚胎半干不湿的状态下,一气呵成,下笔前需胸有成竹”。成功研制揭开了千年定瓷刻花艺术的神秘面纱,被业界称为“破译宋代定瓷密码的开始”。

  复原整个定窑制作工艺的漫漫征程才刚刚开始。陈文增与志同道合的蔺占献、和焕等一道,从没有场地、没有窑炉、没有原料、没有工具开始,反复试验、摸索、碰壁,尝尽苦辣酸辛。他们去多地学习制瓷工艺,将能搜集到的瓷片送去做成分检验,数次进京,到故宫博物院研究定瓷实物并请教专家,每一道工序都马虎不得,终于在材料、拉坯、铣削、刻花、施釉、烧制等方面逐一取得进展,使得已失传800年的定窑工艺日渐恢复。

  在陈文增眼中,艺术是相融相通的,制瓷、书法与诗词便可相辅相成。如,书法讲究欲左先右、欲上先下、逆锋落笔、回锋收笔,刻花刀法同样讲究横落竖行、竖落横行、露锋侧入、藏锋直入、出锋轻提、回锋重按,二者完全可以完美融合。诗言志,词言情,将诗词刻于瓷器之上,不仅可表达心志,还可为作品增添些雅趣,“为使春风着意香,移来古鉴照琳琅。名威岂止铮铮骨,挥挥洒洒亦大方”。定瓷的拉坯、刻花等工艺流程,在陈文增的笔下,都被赋予了极美的意境。

  如今,陈文增已迈向古稀之年,饱受疾病折磨的他,右手已很难执刀刻花作画,他便勤练左手,并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培养继承人上,他对门下几十名弟子提出了严谨、包容、修身、尚艺的要求,于学艺、更于做人。

  40年求索,只为弥补那800年定窑失传的历史沧桑。陈文增说,人这一生,能成此一桩事,足矣。正如中华诗词学会顾问杨金亭老先生对其的评价,“谁踏晴天割素云,丹炉化作玉缤纷。曲阳人献连城璧,粉定重光绝艺新。”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