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劳动模范-正文
戴天方:一位技师的工匠之心(图)
//www.workercn.cn2015-05-19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5月12日,记者来到了位于北京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239厂机械加工车间,这家始建于1939年的老企业生产出了新中国第一台拖拉机,以及出现在历届国庆阅兵式中的现代化武器装备。

  机器的轰鸣声中,工人们正忙碌着。在数控设备操作平台上,记者看到了戴天方,中等身材、剃着光头、戴着眼镜,眼前的他笑容谦逊,从容淡定。他的面前,数字、文字和符号组成的指令在显示屏上不断跳动,他的身后,车床设备正在执行切割指令,乳白色的切削液飞溅流淌,无数航天产品的精密工件正是在这里生产完成的。

  “这一刻我感恩朋友同事与团队,有你们的帮助才有我的成绩与荣誉,你们的支持是我最好的生日礼物。”4月28日,刚刚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完“2015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的戴天方,在微信朋友圈里写下了自己荣获全国劳模的获奖感受,而这一天正是他45岁生日。

  从普工到首席的钻研之路

  1989年,19岁的戴天方技校毕业后成为239厂的一名普通工人。一年后,他被调入数控组,成为厂里最早接触数控机床的少数人之一。

  正如一辆驶往远方的火车需要经历穿越隧道的黑暗,每个人的成长也都会经历一段独自摸索的艰难时光。在当时数控加工仍是稀缺技术,在几乎没有人可以求教的情况下,戴天方开始了自学。看说明书、翻译功能、钻研原理,他逐渐掌握了数控加工技术的基本要领,从此走上铣工之路。

  数控机床加工的产品大致可分成两种,一种是对工艺已经定型的产品进行批量生产,一种是为正在研制的产品生产样品,也就是首件。通常来说,研制样品要比批量生产复杂得多,更需要丰富的实战经验,而戴天方总是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在负责某航天产品尾舱的加工过程中,戴天方克服工件加工余量大、形状复杂、尺寸精度高、加工耗时长等难点,反复调整切削数据,采用多层面、小切深、快进给、轴向旋转等工艺,克服了舱体自身刚性差,切削易变形的问题,提高了加工精度,将加工时间由30小时缩短到10小时。

  在加工某新研制的重点产品油箱铸造模具时,戴天方运用五坐标铣头不定角度曲面外形轮廓铣削成形,尽可能减少装夹次数,并设计新型工装,用两面装夹来保证左右芯盒的一致性,10天完成了11个月的工作量,而且使得油箱总体合格率从16%提升至86%,给单位创造了千万元级的经济效益。

  攻破技术难题,突破创新瓶颈……戴天方类似的攻坚事例不胜枚举。

  从手动操作到全自动化生产,从较为简单的三轴联动、四轴联动到现在的可加工复杂曲面的五轴联动加工中心,时间对于个体和时代有着相同的意义。26年间,戴天方在完成自身成长蜕变的同时,也见证了我国航天数控设备的升级换代。“技术就是经验的叠加与时间的磨砺。”他这样总结。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