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听中国职工讲故事-正文
周东红:捞纸车间的“大国工匠”
//www.workercn.cn2019-04-26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更多

  30载与“文房四宝”中的宣纸结缘,每年经他手捞出的宣纸超过30万张,他叫周东红,中国宣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一位捞纸工。2015年4月,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最美职工荣誉称号,被誉为捞纸池的“大国工匠”。

  30年不曾改变的初心

  一槽纸浆,一张竹帘,两位工人共同抬起竹帘后,麻利地放入纸浆池中,左边抄一下、右边抄一下。抄在帘床上的纸浆取下来后,便是一张宣纸的雏形。

  “一帘水靠身,二帘水破心。帘子捞起来,要感觉到纸有多重,还要准确判断出每帘水的重量是否保持一致。”周东红介绍说,整个过程虽然不过几秒。但是宣纸的好与坏、厚与薄、纹理和丝络就全在这一“捞”上。

  捞纸晒干后的“干纸”每张大约30克,每刀纸(100张)上下误差一般不超过50克。也就是说,做成的每张宣纸的重量误差不能超过1克。一般情况下,能做到七成合格率的,就能成为捞纸工,周东红却能将成功率做到99%以上。

  周东红和他的搭档每天要重复这样的捞纸动作一千多次。他说:“大家都讲要感谢老天爷送我的这双捞纸手,但我却觉得30年不变的初心最重要。”

  “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经不起失败。”为了学好本领,打下扎实基础,当时还是学徒的他找到了小岭宣纸厂里的捞纸“大师傅”曹三平。曹三平看着年轻的他,立下规矩:每天的练手时间不能低于8个小时。其余时间,宣纸每个步骤都要熟悉。

  得到了师父的指点,周东红对捞纸更为着迷,当徒弟的6个月时间里他没回过一次家,除了睡觉之外,几乎所有时间他都和纸槽为伴,以捞纸度日。

  凌晨4点,周东红和师父双手托住竹帘,将以约30度斜角插入水中10厘米左右,稍停顿一下又麻利地从水中抽出。他手腕一抖,竹帘子上沾了一层白色的纸浆。随后,师徒二人跨步转身,熟练地将竹帘倒扣在池边的一个石板上,一张纸最重要的步骤就算完成了。

  看似简单的动作,没有上10年的功力,很难拿捏准。

  时间一天天过去,曹三平在一次查看徒弟的捞纸质量后,嘴里吐出两个字“成了”。

  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周东红“一蹦三尺高”,他想,小岭宣纸厂固然是自己成长之初的地方,但安徽泾县宣纸厂(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才是造纸工匠们的理想。于是,他拜别恩师,独身一人踏上了去泾县宣纸厂的征途。

  让千年技艺薪火相传

  刚来到泾县宣纸厂,他的任务是每天捞800张纸。“想要熟能生巧,必须自我加压。”有着执着拼劲的他,要求每天再多捞工作量的50%。于是,周东红每天凌晨1点就起床,工作时间超过17个小时。

  “连做梦都是在捞纸。”周东红的这话可不假,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宣纸有100多种。要想掌握这100多种宣纸制作的技术要领,就要熟悉100多种水浆动态,练就100多种分寸得当的手感,体味100多种细微差别……

  凭着周东红自己的努力和一份匠人之心的执着,他的技艺越来越出色。公司里经常接到客户要求的“稀有品种”订单,这些活儿也都会交给他来做。对捞纸工来说,纸张越薄越难、越大越难。“一种叫‘扎花’的宣纸,湿纸的重量只有其他品种的一半,干纸也能算得上最薄。”当时为了能够完成任务,周东红和搭档几乎是“住”在车间里的。

  “做‘扎花’的时候,老周连续一周高烧不退。”但老周那种十头牛都拉不回来的倔劲儿让他在水槽边一遍遍试验捞纸的力度、角度,并且还亲自参与到纸浆浓度的调配中去。

  “上班的时候你心里想的全是纸,好不容易下班时间能抽空吊水退烧,竟然心里也还是那张纸。”妻子张晓霞埋怨着他,而当时的周东红却是一只手插着输液、另一只手捧着不知道哪里寻来的记录“扎花”历史、特点的书籍翻看。他看过的资料书堆出1米高,试过的方法不计其数,终于在一个夜晚,一张薄如蝉翼洁如雪的“扎花”在周东红的手中重现于世。在周东红的眼里,复原“老祖宗”留下的手艺,守护中国的纸上情缘是只能赶,不能等的大急事。

  如今潜心传承工匠精神的他,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

  在公司新产品研发、新技术试制的过程中,周东红每一次都不辱使命。他参与了宣纸邮票纸的生产试制,为我国成功地发行宣纸材质邮票奠定了基础,填补了邮票史的一项空白;他为公司捞纸帘床以塑料替代芒杆寻找材料,并获得成功;为捞纸机械划槽、纸药桶替换等技术革新献计献策,带头试制,为宣纸生产节省了人力物力。

  如今,公司又设立了劳模创新工作室。“老师傅”周东红当仁不让地成为“宣纸纸帖压榨技术研究与开发”课题小组组长,正带领小组继续攻克宣纸行业中险关、难关,创造新的“纸上奇迹”。

  何谓工匠精神?周东红笑着说:“‘工匠’两个字,我的理解是,始终如一的专注捞纸,精益求精。让更多人了解这门千年技艺,让宣纸这一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

  “这三十多年捞了一千多万张宣纸。”说起自己的成功秘诀,周东红笑着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要想做好一件事,就必须勤学苦练、不断钻研、精益求精,才能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2015年,周东红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央视首批“大国工匠”荣誉称号;2016年荣获全国最美职工荣誉称号;2017年2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3月,光荣入选“中国好人榜”。

  重访最美职工:

  高凤林:为火箭“焊心脏”的铁裁缝

  管延安:专注敬业成就“大国工匠”

  方文墨:航空报国 造世界最先进的歼击机

  相关专题: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