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民“导演”和他的20载“村晚” -聚焦-中工网

人物

聚焦

一个农民“导演”和他的20载“村晚”

2018-02-12 09:25:35

▲黄业江在“村晚”现场调试音响设备。

 

▲2006年,在黄川村“村晚”现场,村里一位老人也兴奋地登台表演。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谁说农村泥腿子搞不好文艺?只要坚持用心钻研,办晚会咱也不比人家文化人差。”回忆着20年为黄川村“村晚”的付出与坚持,黄业江觉得一点都不后悔

  “一方面村里的中老年人农闲时节比较空虚,需要丰富的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年轻人也可以借着这个平台,春节期间走出家门,在一起多聚聚,联络感情”

  时间每向农历2018年新年迈进一步,江苏省东海县农民黄业江的内心就愈发激动,脚步也更加匆忙。因为大年初一,黄业江自掏腰包、组织导演的“村晚”——黄川村新春联欢会将迎来20周年。

  从1998年组织第一届黄川村“村晚”开始,每年年初一或者初二,黄业江都会如约为十里八乡的乡亲们办一场联欢会,请村民们上台表演,讲述村民自己的故事。

  20年间,黄业江“导演”的“村晚”参与演员从10人发展到90人,观众从100多人达到高峰时的4000多人,黄川村“村晚”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名片。

  当泥腿子爱上文艺

  黄业江是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农民。但他从小爱好文艺,喜欢接触新鲜玩意儿。

  1998年,他从城里买了功放机和麦克风,邀请爱好唱歌的青年到他家中唱卡拉OK。

  “虽然当时条件艰苦,设备简陋,但是大家却唱得很开心。”黄业江说,看大家这么喜欢,他动起了在村里办晚会的念头。“农村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农闲时村民们只能打牌消磨时间。希望春节期间,让更多人聚在一起唱歌,乐一乐。”

  然而,没人相信他真能鼓捣出一场晚会。大家觉得那不过是个“玩笑”。

  “咱农民一年到头干活,谁闲得没事听你唱歌呀?”

  “农村这条件,文化人都没几个,怎么可能自己办晚会?”

  对于黄业江的“疯狂想法”,父亲黄余先劝儿子趁早打消。

  但是黄业江却坚信村里喜爱文艺的人大有人在,不然不可能那么多人每天都大老远跑来和他一起唱歌,只是村里之前没人带头干这件事罢了。

  1998年的黄业江只有28岁,小伙子倔强,“认准了的事情,困难再多,都要坚持下去”。黄业江说干就干,在当年大年初二办了第一届“村晚”。

  “第一届‘村晚’,没有舞台,没有节目单,就是十几个人围着录音机唱歌,时间不受限,唱几首都行。”回忆起1998年第一届“村晚”,黄业江评价“一点都不正规”。

  但就是这么糙的节目,依然吸引了全村几百人前来观看。这坚定了黄业江继续办“村晚”的信心。

  1999年,黄业江又在村中心路边上举办了第二届“村晚”。这一次明显“正规”很多——用4个挂车拼装出舞台,再找来一个拉板车斜靠在舞台上当梯子。节目也更加丰富,唱歌、相声、跳舞等,一共有十五六个。

  节目多了,找演员成了新难题。虽然村里有不少人对文艺有兴趣,但对于登台表演,很多人起初还是“比较保守、紧张,不愿在大庭广众之下唱歌跳舞”。为此,黄业江挨家挨户找村民谈心,鼓励大家出节目。

  “村晚”总导演

  办“村晚”,还需要花钱。

  话筒、功放、录像机、电脑、调音台、音箱、演出道具等,为了增加舞台效果,黄业江基本上每年都会花几千块钱添置一些新设备。

  2000年办第三届“村晚”时,考虑到观众人数可能会很多,原先的两个小音响已经满足不了需求,黄业江狠下心来,花了1400元专门找人定制了一个大功放机。为此,他还专门赶到市区,等了两天两夜,才把功放机拉回来。

  没有排练场地,黄业江就把演员们召集到自家院中排练,一练就是半个多月。有时排练太晚,他会请大家吃饭。为吸引更多人参与表演,黄业江还自费买纪念品发给大家。

  据黄业江粗略估计,20年“村晚”,他少说也已经贴了10多万元。“我不想谈这些。要是谈钱的话,这20年,乡亲们都是义务演出,我欠大家的演出费又何止十几万元。”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虽然“村晚”规模小,但是事情一点都不少。从最早的节目策划、演员报名,到后期的排练、开闭幕式主持词的撰写、舞台搭建、演员化妆、音响设备的调试等等,每一件事,都离不开黄业江这个“总导演”。每届‘村晚’,他基本上前前后后都要忙活一个月。

  刚开始那几年,农村的磁带、光碟还不是很普及,很多伴奏音乐在村里和镇上的商店都买不到,而且那时候也没网络,说下载就能下载,只能黄业江一趟趟地往县城、市区跑,给大家买伴奏磁带。

  2001年办“村晚”时,下雪了,但是黄业江还是坚持演出。“老百姓都像过年一样盼着我们的演出,我们不能让大家扫兴。”最后,他和村民们一起找来竹竿,在舞台上撑着一大块雨布,坚持演出,吸引了大量村民冒雪前来观看。

  为防止场地受到破坏,黄业江几乎年年三十的晚上都要去看舞台,守到天明。“以前没地方睡觉,我就睡在舞台底下的车厢里,后来我自己买了车,就把车停在旁边,我睡在车里,稍微暖和一些。”

  有的演员虽然报名参加了节目,但是直到腊月二十九、三十才回来,黄业江就亲自开车去接他们。有一次下雪天,舞台上结了冰,黄业江赶在天亮之前,带着一把铁锨,跪在舞台上一点一点铲。等到天亮时,舞台已清理完毕,演出照常进行。

  “每次演出结束后,别人都开开心心地回去了,他还得忙前忙后收拾,拆舞台、收音响、打扫卫生。”每每看到儿子为办“村晚”这么辛苦,父亲黄余先就特别心疼。

  为吸引更多人观看,黄业江在节目质量上也下足了功夫。

  “年轻人喜欢流行歌曲,年纪大的人喜欢听戏,小孩子们喜欢看小品,小姑娘们对跳舞很着迷,不同人群都要照顾到。”黄业江说,他的节目单每年都会更新,而且节目一年比一年多,如今每年基本上都有20多个节目。

  艰难的坚持

  上世纪90年代,头脑灵活的黄业江跟着舅舅跑运输,后来又转做物流中介,全家的日子还算富裕。然而,为办“村晚”,1998年以来,黄业江每年都有一个月的时间“不务正业”,且还要贴几千块钱,他与家人的矛盾也渐渐增多。

  先是一年正月初二,老父亲被“死犟”的儿子气到住院;

  没几年,妻子又因他放着自己家的生意不管,花尽积蓄买“无用”的音响,身体和精神频出问题。

  2003年是黄业江最困难的一年。

  不顾妻子的阻挠,他还是固执地走出家门去排练。因为长期生闷气,妻子得了抑郁症,精神状态时好时坏。村里的干部还有乡亲都来劝他放弃,但他依然咬牙办完了当年的“村晚”。

  那一年,黄业江“流着泪”办完了“村晚”。之后,他带着妻子四处寻医问药,一个大男人,眼泪啪嗒啪嗒地掉。父亲和妹妹也都流着泪劝他放弃,“再这样下去,家还算是家吗?”

  “那段时间真的是太难了!确实亏欠家人,尤其是妻子太多。”但黄业江说,自己就是爱好这个,不想放弃。

  妻子生病那几年,村干部和很多热心村民,主动放下自家的活,到他家帮着做饭、打扫卫生,让他非常感动。

  “如果说之前我办‘村晚’感动了别人,那么那段时间大家对我的帮助又实实在在地感动了我,让我有了继续办‘村晚’的理由和动力。”黄业江说。

  2005年以后,黄业江自办的“村晚”,名声越来越响,吸引了东海电视台、连云港电视台、江苏卫视、中央电视台等众多媒体的关注和报道,“村晚”越办越红火。

  然而,闲言碎语仍不时传进黄业江的耳朵。

  有人说:“他头脑是不是有问题,是不是神经病,为啥贴人贴钱干这个?家里人不同意,还跟家人闹意见。”

  还有人怀疑,上级文化部门拨了专款给黄业江,所以他才这么卖力搞晚会,而且年年在搞。

  对于这些,黄业江并不理会。“只要我还能动,我就要把黄川的‘村晚’一直办下去。不仅要办下去,而且还要争取一届比一届办得好。”

  不只逗大家一乐

  “你拍的那张照片真是太好了,照片里每个人都是笑脸。”每次见到好友张开虎,黄业江都会翻出一张多年前的照片,与好友一起分享、回味村民们看“村晚”时的那种欢乐。

  “很多人问我,你办这个节目图的什么?我图的是大家的一个笑,一个乐。这个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黄业江说。

  办“村晚”的20年间,黄业江坚持做到“三看”:

  演出当天,要仔细看现场,舞台上的演员表演得开不开心、台下的观众是否看得开心;演出结束后,看拍摄的照片、看录制的视频,仔细分析哪些节目大家看了以后笑得最开心,为下一届“村晚”节目策划提供指导。

  “大兵(黄业江小名)办的‘村晚’,我一直在看,感觉一年比一年办得好。很多人当天吃完早饭就带着板凳赶去占座位。大家都很感谢他,希望他能继续办下去。”56岁的黄川村村民李祖霞原先是黄业江邻居,黄川村“村晚”,她一年都没错过。

  63岁的夏德玉老人同样是黄业江“村晚”的“铁粉”。“以前村里春节期间没啥娱乐活动,基本都是打牌赌钱,自从办了‘村晚’后,村里打牌的人少多了,村里也热闹了许多,过年的氛围更浓了。”

  “能不能给我们家孙女弄个舞蹈跳跳?”“你看我家闺女能不能当主持人?”很多村民都以上黄业江的“村晚”为荣,经常找他要求上节目。

  “谁说农村泥腿子搞不好文艺?只要坚持用心钻研,办晚会咱也不比人家文化人差。”

  回忆着20年为黄川村“村晚”的付出与坚持,黄业江觉得一点都不后悔。“能为家乡做点事情,让乡亲们开开心心,我就满足了,人活一世,总要有点追求,不能只是一味赚钱。”

  除了逗大家一乐之外,黄业江还将“村晚”视为吸引大家走出家门、一起聚聚,拉家常,增进感情的纽带。

  “最近几年,中国发展很快,老百姓的钱包越来越鼓,人也越来越忙。但一方面村里的中老年人农闲时节比较空虚,需要丰富的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年轻人也可以借‘村晚’这个平台,春节期间走出家门,在一起多聚聚,联络感情。”

  “土得掉渣”也自信

  黄业江办“村晚”,很少请“外援”,主体演员大都是本地村民,即使有“外援”,也基本上是义务演出。

  “我办‘村晚’,不为赚钱,更不是作秀,不能拿钱去请演员有偿演出,这样就变质了。”黄业江说,他需要的是真心热爱文艺的村民参与,这样“村晚”才能办得长久、接地气。

  “给钱我还不参加呢,我就是冲着黄大兵你这个人才来的。”连续十几年给黄业江“村晚”免费当主持人的朱崇君,是东海县某律师事务所主任,每年再忙都要抽时间给黄业江的“村晚”帮忙主持。

  “在黄川村的春节联欢会里,凝结了太多人的智慧和汗水,大家不为名利,只为一个爱好。这样的开心、这样的乐趣,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在黄业江的坚持下,很多节目大都取材于身边的人和事,展示“土得掉渣”的内容,重在体现“农民也能演”的文化自信。

  为办好2018年“村晚”,早在半个多月前,黄业江就已经放下手中的物流配货生意,开始筹划第二十届“小村春晚”了。目前他征集了20个节目,并按照主持组、舞蹈组、歌唱组等分别建立了不同的群,分类指导排练进度。

  村民们也早就开始准备自编自演的节目。“小品节目不好说,表演不好会砸锅,临时换成三句半,等着看……”8日下午,记者来到黄川村村部门口,看到黄业江正在专注地指导着四五位小朋友表演“三句半”。

  “今年我们准备了花船、相声、三句半、唱歌、跳舞、器乐等20几个节目,正式的节目单很快就能出来。”黄业江说,很多演员已经连续多年参加,表演依然热情不减。

  53岁的本村村民张玉,已经连续十几年在黄业江的“村晚”上表演了。因为表情夸张、经常反串男性角色,她的小品总能引起大家捧腹大笑。今年她又自编了一个名为《刁媳悔改》的小品参演。

  “小品里有婆婆、媳妇、儿子(丈夫)三个角色,我女扮男妆演儿子(丈夫)这个角色,主要表现在婆媳矛盾中,儿子(丈夫)受到的夹板气,目的还是引导大家正确处理好家庭关系。”张玉说,自从有了“村晚”,她感觉每年过春节又多了一种希望和期待。

  “现在我们正抓紧排练,争取大年初一那天把最好的节目呈现给大家,让大家过一个欢乐的狗年春节。”黄业江兴奋地说。

  本报记者陆华东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编辑:尹文卓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老职工、老党员向党说句心里话

  • 热点人物

    “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23年,用心血铸...

  • 热点人物

    2017让我们一起回味朋友圈里那些感动

  • 热点人物

    情感与责任铸就工匠精神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陈思诚:下集潘粤明回归

      作为春节档电影“四大金刚”之一,电影《唐人街探案2》目前已位列预售榜第二名。导演陈思诚10日携演员王成思、范湉湉来汉给观众“送祝福”,并表示《唐探3》将移师东京拍摄,第一集中不幸“被写死”的潘粤明也将回归。

  • 韩晓鹏:“我不会是中国唯一的雪上奥运冠军”

      虽然不是东北人,但多年来的训练和比赛,东北早已成为韩晓鹏的第二故乡。在平昌赛场能听到乡音,韩晓鹏也倍感亲切。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林江:我在美国做西服(图)

      林江师傅(如图)20世纪80年代从中国香港来美国,靠一双巧手开设量身定做的西服店,深得美国人青睐。一针一线,都是老师傅对传统的坚持。但是,新生代只爱美观设计,却忽略裁剪细节,上世纪享誉国际的西服业,如今变成无人问津的手艺,65岁的林师傅也感叹,找不到合适的接班人。

  • 邹双艳:创业致富领头雁

    不论何时走进双辽市双山镇百禄村绿之缘蔬菜合作社,都能看到满眼的葱郁,即使是寒冷的冬天,这里也是果香四溢,让人满是收获的喜悦。百禄村,这个原来只靠种植玉米的小村庄,在一位质朴而又聪慧的农家妇女邹双艳的带动下,真是大变样。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