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裴端卿:不走捷径的领军者(图)
//www.workercn.cn2015-05-22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只要方向对了,又不断有好的想法,成功是迟早的”

  2006年,刚刚起步没多久的裴端卿团队终于获得了第一个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当时,他们投了一个比较有名的学术期刊,可是没有被采纳。而就在同时期,国外也有一个跟他们类似的研究成果最后发表在了那本学术期刊上。

  “我们的成果后来虽然发表在了一个不太有名的期刊上,但仍然觉得很开心。因为受条件限制,我们的确是比国外的同行研究的简单,但可以看出双方的想法还是非常一致的,他们想解决的问题和我们想解决的问题差不多。”裴端卿说,“这说明至少我们的方向没有判断错,进入新的领域就怕方向搞错了。”

  后来,裴端卿经常拿这个例子来鼓励学生,说明想法和思维创新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其实想法是最重要的,虽然这次结果并不尽如人意,但只要方向对了,又不断有好的想法,成功是迟早的问题。”

  一开始,同学们并不完全理解,还常常拿着期刊找到裴端卿问:“某篇文章并没什么新思想怎么就发表了?”每到这个时候,他的回答都很淡定:“这很正常,个人角度不一样,看法不一样。如果这个文章是我们做的,估计不太行。”

  裴端卿总是不断提醒团队成员和学生,一定要想一些别人想不到的事情。只有这样,我们做的研究工作才能有意义。“如果一个想法大家都去做了,最后可能就是相互验证一下,体现不出我们自己的创新。做研究,思维上的创新很重要。”

  “我们经常假想这个点我们想到了,那别人肯定也想到了,所以我们就不做了。能不能再想想?哪个点大家很难都想到,那就值得做。”裴端卿说,结果证明这样的思维练习还是非常有用的。

  作为团队的带头人,裴端卿每天都面临着“这样的东西该不该做”的抉择,因为一旦开始做就意味着会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经费。“其实决定做什么很容易,决定不做什么很难,因为很多想法确实很诱人。”

  “讨论是很好的合作方式,可以集纳大家的智慧”

  采访中,裴端卿强调最多的是科研离不开合作,虽然研究过程缓慢而枯燥,但幸运的是回国之后他拥有了一个非常好的团队。

  如果不出差,每天早上七点半,裴端卿一般都会准时出现在办公室里,处理文件和电子邮件,更多的时候则是和团队的成员们讨论问题。

  “讨论非常重要,是一种很好的合作方式。通过讨论,可以集纳大家的智慧,并且过程中还会产生很多很好的想法。”裴端卿说。

  裴端卿说自己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都会思考并产生很多想法,比如在行走中,或者与人喝咖啡聊天的过程中。有些想法就只是一闪而过,可能当时只能捕捉到火花的一部分。但只要是能捕捉到,不管任何时候他都会立即打电话告诉团队成员。“我怕我过会就忘记了,所以需要和他们立即讨论。讨论也是让一个‘空想’一步步完善和成熟的过程,最终落到实处。落到实处通常就具体到第一个实验怎么做?”

  十几年来,随着团队取得的研究突破越来越多,在干细胞领域知名度也不断提高。与此同时,裴端卿也开始考虑人才队伍的建设,他希望有更多不同国家的科学家能加入进来。“不同的文化背景看问题的角度是完全不同的,这将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想法和可能性。”

  在裴端卿的感染和号召下,来自美国、德国等世界各地的7名顶尖科学家陆续加入到研究团队中来。来自西班牙的学者米格尔还成为我国第一位非华裔的973项目首席专家。

  “裴端卿给予我与众不同的鼓励,他认为世界的许多地方都有人才,引进各地的人才有助于中国的强大。”米格尔说。

  在中科院组织的国际评估委员会对裴端卿的评估报告上这样写道:裴端卿博士从事的研究有望对再生医学产生革命性的影响。裴博士在该领域取得了众多有影响力的发现,在全世界范围内,他已成为该领域的引领者。

  “这些成绩都是他们创造的。多少年以后,让我来回顾,可能我都不记得哪一年发表了什么文章和成果, 或者哪一年得了什么奖, 但我会永远记住我们这个团队。”裴端卿说。(吴月辉)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