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李立科:生命扎根在土地里(图)
//www.workercn.cn2014-07-25来源: 陕西日报
分享到:更多

麦田守望者

麦田守望者

30多年前,刚到渭北的李立科(右一)在麦田里。(资料照片)

甘井乡亲为李立科立的功德碑。

  几个月的寻觅与等候,记者终于见到了他,在那片已经成熟的试验田里。

  他是陕西农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人物,在农村一蹲就是54年;他用科技手段解决了改革开放之初全省的粮食缺口难题;他两次被《陕西日报》以头版头条的最高礼遇隆重推出;他的事迹还被拍成12集电 视连续剧——《秦川牛》……

  他,就是李立科,一个曾经名震三秦而又日渐陌生的名字,一个身患癌症25年还活在人间、仍奔忙在渭北高原实验田里的耄耋老人!

   艰辛着也辉煌着

  1980年,那是一个粮食匮乏的年代,陕西省每年的粮食缺口在1.5亿公斤左右,为扭转这一被动局面,省上决意在渭北高原开辟“第二粮仓”,时任陕西省农科院副院长的李立科被点将前往渭北,解决这几亿斤的粮食缺口。

  1981年,李立科背起行李和几亿斤粮食的“军令状”,来到了合阳县甘井乡蹲点,研究探索渭北旱原粮食高产的路子。

  当年的合阳还在贫困县的队伍里,土地干旱贫瘠,群众生活贫困。“十年九旱粮不收,农民饮水贵如油;茅屋破烂衣褴褛,要娶媳妇愁上愁。”就是这里当时的民谣。

  正值小麦成熟期,李立科和他的伙伴们简单安营后,就每天在麦田里调查研究,土样分析,比对实验。李立科发现,增施磷肥能促进小麦根系生长,调动深层土壤里的有效水分,可以抵御天旱缺雨的自然条件。他把这一发现当即付诸实验,个人贷款15万元,购回870吨化肥,全部分发到生产队,还逐村逐户向社员讲解增施磷肥的道理和方法,自己也借用了一块麦田,种下了磷和铵的对比试验田。

  来年夏收,甘井乡的小麦亩产量由原来的48.5公斤猛增到136公斤,成了合阳县农业发展史上破天荒的事。

  随后,他带着制作的小麦根系标本,奔走在合阳的每一个乡镇和村庄,使农民接受了磷肥,掌握了化肥的配比方法。1983年,合阳县小麦获得空前大丰收,亩产达到173公斤。这一奇迹顿时传遍了渭河北岸的半壁关中。

  在实践中,李立科以磷促根的理论不断完善,总结出了“碾压提墒技术”,减少降水流失和水分蒸发的“留茬免耕秸秆全程覆盖技术”以及引进良种等。

  1995年,李立科的试验田里小麦亩产437公斤,玉米亩产600公斤。

  消息震动了我省的农业界和科技界,有专家赞誉“李立科的旱原试验田产量超过关中灌区,这是陕西农业史上破天荒的奇迹。”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实地考察后对李立科说:“你的研究对世界旱作农业有指导意义。”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来陕视察时,专门约见了李立科,鼓励他继续努力。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