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钢轨上的“背包客”(图)
//www.workercn.cn2016-04-20来源: 中工网—《陕西工人报》
分享到:更多

  “铁路集中修这一开始,至少会有一个多月回不了家,我们就是钢轨上的‘背包客’。”46岁铁路职工老董边说边用手将轨距尺上的浮灰抹去,仔细核对钢轨间距的高低误差。随着2016年集中修走起,如同老董一样的职工都已早早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上。

  “背包客”顾名思义,一个背包,就是生活的全部。

  西安工务机械段就是这样一支队伍,承担更换钢轨、隧道换碴、线路机械清筛、换铺无缝线路、道岔及线路捣固等大中小施工任务。也是铁路五分之一行业中工务系统最特殊的群体,没有自己固定维护的线路,也没有固定的居所,常年依据施工票的命令,流动作业在全局各条铁路线上。

  重复的“快闪族”

  4日凌晨3时许,天空灰暗,只有陇海线西安东站的几盏灯光让检修现场变得清晰。一台金黄色的道岔捣固车,在灯光照耀下的作业线路上缓缓前行,只见左右两侧十几个捣镐,做出有节奏的“翻转、横移、震动、插入枕底”。车辆的鸣笛声、机具与石砟的碰撞声、对讲机的指挥声让寂静的夜顿时喧嚣。

  “每年的工作都是这样不断重复,但一刻都不能掉以轻心。”机长汪华伟说,工作内容看似一样,但每次检修都要仔细核对,误差要控制在毫米之间。

  他们作业5人一个车组,通过电脑控制机械搞臂对钢轨间的道岔进行捣固。队长张高潮作介绍:“我们的工作是恢复道岔的几何尺寸,解决道岔因列车频繁碾压,使水平及方向变形所导致火车行驶‘磕磕绊绊’,不平稳的问题。由于作业速度快,在每个站区作业最多也就只待两三天。”

  像这样频繁转场的“快闪”队伍,这个段还有很多。多数施工期都相当紧促或为半夜凌晨,“每天奔波熬夜,兄弟们都可能熬不住”是笔者真切感受。但在职工们看来:“干惯了,看惯了,也就习惯了这种工作的异样快乐”,马上“奔四”的汪华伟开玩笑说。

  流动的“背包客”

  5日上午10时40分,笔者登上该段清二车间在陇海线凤阁岭区段施工的轨道车。随着施工命令的下达,一声长鸣笛之后,500余米长的机械车组向施工地点急驶而去。10余分钟后,污土车、清筛车、配砟车、捣固车按照计划到达指定作业位置,职工迅速进入作业位,设置防护、安装挖掘链,解除防护及悬挂。

  顿时,各车以不同的模式做出有节奏的清筛、出污、捣固、配砟等连贯动作。紧随作业车后面的职工有的拿着轨距尺认真检查核对线路几何尺寸,有的对作业标准进行盯控,有的在作业后的线路进行道碴回填整理。各司其职,按各自作业分工紧张有序地开展着。

  小王就是这众多操作工中的一员,虽然只有28岁,自大学毕业后便开始了他“背包客”的铁路生涯,现今已有4个年头。“我跑遍了西安铁路局境内的所有线路,有时还会抽调至山西、郑州等地,和兄弟们生活在由火车车厢改造的宿营车上。”他说,“我们就像时尚的‘背包达人’,这里才是真正意义的家”。

  “洋镐、扒叉、九齿叉”是以前铁路维修三大件,虽然高度的机械化已经大大减轻了职工的劳动强度,但在隧道、桥梁等特殊地段清筛作业中,这“老三样”仍是绝对的主力。

  6日12时,笔者在另一清筛工地,宝成线劳动强度最大的观音山人工清筛区段看到,职工们要在单重200多公斤的两水泥枕间,开挖出60公分见方的道砟沟,用扒叉逐孔翻砟清除污土,使线路恢复弹性。为了不影响列车通行,作业更像是与时间的博弈。灰尘弥漫的隧道内,镐起叉落,号子此起彼伏,职工忙碌的身影在射灯的辉映下更加激烈。

  4个小时之后,只见职工们整理完施工工具,胡乱吃上两口饭,就沿着秦岭山脉的羊肠小路蜿蜒而去。“在高坡施工,运输车辆到不了这里,为了节约时间确保施工进度,我们就提前一个多小时自带午餐由公路出发,爬山上下班。”车间主任闫小武说。

  虽亲历铁路“背包客”的艰辛,但听到职工们说的最多的话就是:“维护铁路运输安全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郭永良)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