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中南海的保健医生方圻:阅尽沧桑都是爱(组图)
//www.workercn.cn2015-09-01来源: 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燕京大学读书时的方圻

  爱病人的好大夫

  如果你认为方老医术高、名气大,只给知名人士看病,那就错了。在他的眼里,任何病人都是平等的。当穿着白大褂的方老在门诊坐诊或穿梭于病房时,他都会给病人带来最细致的考虑和最大的尊重,无论病人是什么身份。

  对待病人的态度和感情,方老也经历了几个变化。

  在协和医院教导他40年的张孝骞先生告诉他:“凡事要亲临病人,诊断要如履薄冰。”刚做住院医生时,导师总是要提醒他:“亲自看过病人没有?对病人的病史了解清楚没有?”

  后来,一件小事引起了方圻的思考。总是面对熟悉的病情,一位同事显得有点垂头丧气,认为没有遇到挑战,没有学到东西。这个想法让方圻开始审视自己:“医生和病人,究竟是谁为谁服务?是我为病人服务,不管是什么病都全心全意去治;还是病人为我服务,我能从他身上学到东西就情绪高涨,学不到就漠不关心?”

  躬身自省,方圻觉得自己以前的认识只是停留在医生的本分上,主要是出于对病人的同情和怜悯,有拯救别人、居高临下的潜意识,还谈不上热爱病人。在这样的心态下,医生对病人自然就会有亲疏冷热之别。遇到一位知名人士,看病的时候就显得有精神、有热情,遇到穿着朴素的百姓就会缺少热情。知识分子谈吐不俗,能把病情述说清楚,就会多问几句。带有浓重乡音的外地老农,医生容易不耐烦而打断病人说话。那时候,方圻每天工作过后,总要问自己,“今天有没有注意态度,有没有做得不够的地方。”通过这样的反省审视,他的思想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开始爱病人了。”

  1967年,医生护士纷纷撇下病房去“闹革命”,已升任副教授11年的方圻急了,主动要求管病房。一天,方圻接诊了一位患风湿性心脏病的初中女生,病情非常危急。刚刚安顿下来,呼啦啦挤进来一帮“红小将”。为了病人的安全,方圻顶住“小将们”的压力,硬是把他们劝走了。三天三夜,方圻没有离开过病房。实在睁不开眼了,就在隔壁值班室的地上铺张毯子和衣躺一会儿。夜里女孩的母亲一喊,他爬起来就去病房。后来,女孩康复了,捧着一大堆毛主席像章蹦蹦跳跳地来看“救命恩人”。“我现在还保留着这些毛主席像章呢,这种感情是金钱换不来的。”方老说。

  一个败血症患者进院了,高烧40摄氏度,病情十分危重。给病人注射了大量青霉素和链霉素,无效。方圻决定使用十分紧缺的抗生素,做最后的努力。但是,这种抗生素极为昂贵,医院里没有,市面上也没有。他打电话、骑自行车,找遍了北京几十家医药公司和药房,终于找到了,挽救了这条生命。那一天,他连续忙碌了16个小时,太累了,夜也深了,在地下室过道的垫子上睡着了。可躺下不到3小时,在朦胧中似乎听到有人小声说:“方大夫太累了,怎么办?”他一骨碌爬了起来,边揉眼睛边问:“什么事?”原来,刚送来一个13岁的患风湿性心脏病的小女孩,心力衰竭,快不行了,家里人都给她准备后事了。但父母仍抱着一线希望,把孩子送来,求方大夫救救这孩子。方圻立即随着护士赶到急救病房。一连3天3宿,没有离开孩子,终于挽救了这个花季少女的生命。

  眼看就要到下班时间了,坐诊一天的方老很累了,这时候又进来一位身穿羊皮袄的老牧民。方圻微笑着示意牧民坐下,然后不紧不慢地询问他的病情。老牧民絮叨着说:这病有年头了,过去看不起病,一直拖着;后来在草原上瞧了大夫,但不见好;听说北京的大夫高明,就买了票,住了旅馆,花了不少钱,来北京真是不容易……方老微笑着耐心听完牧民的念叨,把双手搓热给他摸脉听诊,又请他躺到诊床上细诊。这时候早已过了下班时间,方圻给老牧民开处方,每个字都写得端端正正。“请下星期再来。”他又开了张预约单给老人家。看过多少医生的老牧民一下子感动了,摇着医生的手久久不放:“您真是个好大夫!”

1 2 3 4 共4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