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赵国群:天下高龄皆父母
//www.workercn.cn2015-08-21来源: 信阳日报
分享到:更多

  昨日上午,罗山县竹竿镇赵山村李老湾组的一处农家小院,不时传出爽朗的笑声。记者走进一看,宽敞的堂屋里,老人们有的打长牌,有的看电视,有的在唠嗑,他们的护理员万德凤正在厨房里忙着做饭。“我们都是一个村组的,白天可以在这里吃饭休息,打牌唠嗑,晚上各回各家,再也不觉得孤独了。你看,我们还有集体宿舍呢!”79岁的王金凤将记者领到堂屋后新建的3间男、女宿舍前,自豪地说。

  “我们能在这里享福,多亏了赵所长!”老人们你一言我一语,争着说“赵所长”的好。

  老人们口中的好人“赵所长”,就是竹竿镇民政所所长赵国群。像这样挂着“老人日间照料中心”牌子的农家,一般每个村组一个,大一点的村有三五个。这种将本村组老人白天集中照料的做法,正是赵国群首创并在全县推广实行的罗山养老三种模式之一。

  敬老院里乐融融

  1995年,31岁的赵国群调至竹竿镇民政所工作,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走村入户寻访民情。经过半个多月的劳苦奔波,全镇393个村民组的困难户、受灾户、五保户、残疾户、优抚对象的情况,在赵国群的心里“扎下了根”。

  当年走访困难户时的一个情景,至今令赵国群心酸不已。那天他去看望方尧村团林组五保户、年近八旬的失明老人赵安德,看见他正在门口的浅水塘边“摸索着艰难地用瓢舀水淘米,旁边一头牛就在塘里悠闲地饮水”。此情此景,令赵国群潸然落泪。

  这个问题必须解决,赵国群立志要建敬老院!

  竹竿镇农村人口近5万,仅农村五保就达343人,其中70岁以上高龄五保占63%。在罗山县首创敬老院对五保老人实行集中供养,谈何容易!

  再难也得建! 赵国群暗下决心。他拿出家里仅有的准备买房的5万块钱,然后又多方奔走、八方求援,1999年10月16日,竹竿镇也是罗山县的第一个敬老院提前竣工,赵安德等首批40余位农村特困五保对象住了进来。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番艰苦努力, 2002年、2005年,尚庙村、河口村两所敬老院也相继建成。如今,该镇敬老院供养了200余位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60%以上,是全省平均供养率的近2倍。其敬老院建设管理模式也作为“罗山经验”在全省推广。

  记者在该镇第一敬老院看到,院内菜园青葱,四周绿树繁花,老人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聊天、打牌,安静祥和的“夕阳美景”令人欣慰。

  见有记者来访,老人们都围上来夸赞赵国群。提起赵国群,坐在轮椅上的93岁五保老人刘秀华更是感慨不已:“没有国群那孩子,我的老坟草早就冒了一茬又一茬!” 原来,2007年,刘秀华摔断了腿,生活不能自理,赵国群除经常给老人洗脸洗脚,端水喂饭外,还专门找了一个退休女教师服侍老人。2008年冬天,刘秀华老人的哮喘病犯了,当时医生不让用空调和电暖器,躺在病床上的老人冻得浑身发抖。忙完一天工作,趁晚上来探望老人的赵国群见此,立马脱去外衣,坐到病床上,将老人的双脚捂在怀里,这一捂就是一夜。随后的日子里,赵国群日夜守候在老人床前,炖汤喂药、端屎倒尿,直到刘秀华病愈回到敬老院。国群比亲儿子还亲呢!”说着说着,老人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那含混的歌声中饱含着一个耄耋老人对一个共产党员由衷的赞叹。

  “院里哪个老人生病他没照料过?哪个老人的脚他没洗过?”说起赵国群的好,老人们一桩桩、一件件说都说不完。74岁的五保老人王玉明说:“党的政策好,还得有好人来落实。没有国群,我们这些老人就活不到今天这个样儿!”

  将城市“居家养老”模式嫁接到农村

  如今,农村青壮劳力常年在外务工已成常态,“留守老人”也随之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赵国群说,解决五保老人、特困家庭的问题还不是最难办的,现在最难的是占农村老人总数80%的空巢老人、失独老人和留守老人。

  赵国群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2010年开始尝试把城市“居家养老”模式嫁接到农村,创建没有围墙的敬老院。

  就这样,经村民推荐、送省里统一培训、考试合格后,王集村的李继梅等80名贤良的村妇被该镇选聘为孝心护理员。平时,她们每天奔忙在竹竿镇各个村落,帮老人洗衣做饭、洗头洗澡、代买物品、寻医拿药,与老人拉家常,每周还在村老人俱乐部组织一次娱乐活动,为老人们解闷开心。

  河口村的张连义老人一提起居家养老服务就连声叫好:“衣服脏了有人洗,没水吃了有人挑,生病了有人上门看,想热闹出门就是俱乐部……”

  居家养老的开展,让儿女放心、老人安心、政府省心,填补了全国农村居家养老的空白,受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的盛赞,称之为农村养老的“罗山模式”。

  将“农村互助幸福院”建到家门口

  村老人俱乐部免费对所有老人开放,但出于资金考虑,居家养老的服务对象仅限于农村分散供养的五保老人、部分年老体弱的重点优抚对象、空巢老人,而且每个孝心护理员要负责15位至20位老人,轮流上门照料,每家平均两三天才能轮到一次。

  如果能将有行动能力的老人白天集中起来照料,那效率不就大大提高了吗?想到这里,平时就爱琢磨事的赵国群眼前一亮:在每个村建立这样的“日间照料中心”,让老人“喊得应、走得到、有饭吃、能休息”。

  思路决定出路。在赵国群的倡议下,从2013年7月起,这种由村级组织主办,采取互助养老模式的农村互助幸福院,在全市率先建成,向农村留守老人、独居老人、困难老人提供中午用餐、午间休息、文化娱乐、身体锻炼、生病护理和情感慰藉等服务,其生活费用由镇、村和个人分担。这样一来,老人们白天在幸福院生活,夜晚回家休息,离家不离村,离亲不离情。

  大爱无疆 源于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民政所长,官位不高,责任却不小。“工作不干则罢,干就得干出个名堂来。”赵国群深知自己肩上这副担子的分量。20年来, 43本民情日记承载着他的敬老孝老爱老情怀,每位五保、孤寡、病残老人的身体状况、饮食冷暖、住房条件、心愿要求他都记在本上、熟稔在心。

  没有双休日和节假日,赵国群早已习惯了每天提前一小时到岗,延后一小时下班。常年为工作操劳的他几乎无暇顾及家庭,令他倍感欣慰的是,做小生意的妻子黄元秀和儿子对他并无怨言,还经常去敬老院“帮工”,为赵国群“替岗”。

  20年来,人们都知道他的心与全镇老人们的心贴得很近很近。“敬老无亲疏天下高龄皆父母,老残不孤独人间晚辈尽儿孙”,镇敬老院门口的这副对联,是赵国群发自肺腑的心声,也是他行动的真实写照。赵国群当所长期间,敬老院先后有50多位孤寡老人去世,每一位老人去世,他都要亲自为老人守灵、沐浴、更衣,然后送老人去火葬场。“这样的事就是亲生子女也不一定做得到啊!”敬老院的老人都由衷地赞叹道。

  “中华孝亲敬老之星”、“全国老龄工作先进个人”、“河南省十大敬老楷模”、“信阳市首届道德模范”……放在赵国群身上,一点也不为过。赵国群在竹竿镇“先行先试”的养老院建设管理、农村居家养老、农村互助幸福院三种养老模式,在全县成功铺开,罗山县也由此被评为“国家级养老示范县”。

  大爱无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天下老人都能安享幸福晚年,是我最大的心愿。”赵国群说。(记者 刘翔 方慧玲 高晶晶)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