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于圣学:丹心大爱留在三尺讲台(图)
//www.workercn.cn2015-05-29来源: 中工网—《河南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于圣学老师生前为学生授课

  他走了,各界人士为之悲恸。

  他走了,立起的是一座丰碑。

  5月22日,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的于圣学教授去世后,社会各界人士以不同方式表达着对他的深情怀念,汇聚成诚挚的情感,同时也成为国内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

  记者在采访期间,心灵一次次受到震撼。一名学生追忆道:“接到于老师的电话,他问我能不能帮他一个忙。我挂了电话,急匆匆赶到那时还比较荒凉的配楼下,远远的,我就看见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站在初春的寒风中,显得那样的单薄,他的身后,矮墙上大大的豁口,无情地把寒风刮向他的背影……我知道于老师一定是想着教研室都是些女老师,不好意思让她们过来帮忙,可自己一个人又无法同时搬设备和看设备,又知道我也很忙,万不得已才给我打了电话,还问我能不能帮他一个忙!我望着于老师,再一次地觉得一个身材这样瘦小的人,为何会有如此高大的背影?就这样我和于老师交替着把连我这个年轻人都觉得很重的设备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搬到了五楼……我知道在于老师办公桌左边最上面的抽屉里放着的是必备的速效救心丸。”从这段话语中,不难发现于圣学老师和学生间浓浓的相互关心之情,更吃惊于一名普通的学生竟能知道老师的速效救心丸放在何处。这也许是于圣学老师多年来将每一名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关心,而深受学生们的关爱。

  “在我们每个学生的心中,于老师就如爷爷一般亲切和蔼。”杨向波是机械设计专业大二学生,也是于圣学的学生。他告诉记者,生活中,于老师和蔼可亲,周一到周五住学校宿舍,吃饭也是在公共食堂。“于老师看到进步很大的同学,就会主动请学生吃饭。有时还会把优秀的同学和相对基础弱的同学叫在一起吃饭,促进同学之间的传帮带。我们不愿意让于老师请客,于老师就会不高兴,他认为我们都是他的孩子,孩子进步了就要奖励一下。”杨向波说。

  于圣学不仅深受学生们的爱戴,他心里也深爱着自己的学生和那崇高的三尺讲台。他生前曾说:“我要把我会的一切交给你们,献出我的一生,就算死也要死在讲台上。”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4月21日,身患重病的于圣学,不顾家人的反对,忍着病痛坚持为学生连上四节课。新联学院2013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史国辉,也是于老师讲授的电工电子学课代表,回忆起于老师最后一节课的情景时哽咽着说:“快下课的时候,我正在低头做笔记,突然听不到老师讲课的声音了,抬头一看老师走出了教室。我急忙追了出去,于老师说有点鼻涕,没什么大事,咱们接着上课吧。下课后,于老师并没有走,而是破例地直接坐在了凳子上,休息了10多分钟才离开教室。我们一直陪着,把他送回宿舍。现在回想起来,于老师是用尽了全身力气为我们讲完了最后一次课。”

  没有人知道于圣学老师忍受着怎样的疼痛,用颤抖的双腿吃力地登上了三尺讲台,也没有人知道在他人生最后弥留的瞬间想到的是什么,但是学生们却知道于老师曾经对他们说过:“除了身体原因,不会缺一节课。”于圣学老师的儿子于丹说,父亲心里一直记挂着学生,躺在病床上,一边安排课程,还一边为本学期的期末考试出题。

  如今,于圣学老师走了,但人们没有忘记他,这是整个社会对人民教师这一神圣职业的尊重,是人们表达对生活中真、善、美的一种珍爱。尽管于圣学老师离开了热爱的教育事业,离开了释放激情的三尺讲台,但在世人的心里,他并没有离开,正如一名学生的深情悼念:“值得尊敬的于老师,我们深深爱着您!今天您好像要去远行,这是没有归期的行程。那曾被您无数次写满的黑板,是为您立下的无言丰碑;那四处飞溅的粉笔尘屑,是为您送行的洁白无瑕的百合花……”(韩  岚)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