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白玛曲珍:愿高原孤岛变通途(组图)
//www.workercn.cn2015-05-18来源: 检察日报
分享到:更多

 

墨脱背夫(资料图片)

  人物档案

  白玛曲珍,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门巴族,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德兴乡党委委员、宣传委员。曾任巴登则村党支部书记,是西藏代表团最年轻的代表。

  检察印象

  ■这些年,西藏的检察官们在维护稳定、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方面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

  ■希望检察官、法官能到最偏远的村庄普法,因为越偏远的地方,越是法律空白区。

  ■民族地区十分需要通晓本民族语言和民俗的法律人,希望能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到内地挂职学习、参加培训。

  藏语中的“墨脱”,是一朵“隐秘的莲花”,它是全国人大代表、31岁的门巴族姑娘白玛曲珍的家乡。这个西南边陲的小县,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山高涧深,是徒步旅人向往的神秘之地。两年前,墨脱结束了“全国唯一不通公路县”的历史。

  曲珍几天前在微信朋友圈分享了一篇题为《墨脱背夫》的文章。“步行、负重、伤痕,外人眼中的故事,是墨脱人方才结束不久的生活”,曲珍说,去的地方越多,越觉得墨脱的路最艰险。这些年她一直在想,什么时候才能让墨脱的路不再难走。

  10岁,第一次走出墨脱

  “走了4天路,翻过了两座雪山,再坐上1天车,才终于到达”

  在60、70、80后墨脱人的记忆中,第一次走出大山,第一次坐上汽车,第一次走进宽广的街道,第一次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那一种震撼、那一种爱不释手,是永生难忘的。

  路不通,带给了墨脱人无以复加的艰辛和封闭。曲珍告诉记者,十几年前的墨脱人因高山和峡谷的阻隔,只有夏季融雪的几个月里才能接触到外界。没有路,没有车,牲畜又少,人走出大山完全靠一双脚。

  “我这个80后也是靠着双脚进出墨脱的,每次都要七八天的时间。”曲珍告诉记者,她第一次走出墨脱时10岁,“那是1994年,父亲送我到林芝地区上小学三年级。”那时,曲珍的父亲在墨脱县公安局工作,要出公差,就顺路把曲珍送去学校。曲珍说,走了4天路,翻过了两座雪山,再坐上1天车,才终于到达。

  那一天临行前,曲珍的妈妈特意做了白米饭,用芭蕉叶包起来,当作父女俩赶路的干粮。“出门前,妈妈反复叮嘱我们一定要注意安全。一路上,我因为身上爬满了蚂蟥而哭,因为脚磨出了血泡而哭,因为背不动自己的随行物品而哭,也因为口渴找不到水源而哭。”曲珍依旧记得,父亲很有经验,背着干粮、衣物、帐篷,拉着她的手一路行走,要是她实在走不动了,爸爸就背上她。

  小学毕业后,曲珍考上了内地西藏班。初中在广东,高中在北京,七年时间(读初中之前,上了一年预科班),只回过墨脱两次,都在暑假。“每当回家,父母都要到半路上接我,他们和那些背夫的家人站在一起,祈祷着平安。”曲珍告诉记者,当地政府部门把成百上千吨的物资分配到各个村庄,每年夏天,多雄拉山、嘎隆拉山的峡谷之间,来来往往着无数位大大小小的背夫,粮食、药品、盖房用的钢筋水泥,都是靠背夫的双肩背进墨脱的。

  “当多雄拉山的雪刚刚开始融化,背夫和马帮就要翻越山口。”曲珍说,“山口风力八九级,弥漫着雾气,一不小心人和马都会摔入山谷。若下起雨来,不是冰雹就是雪,气温非常低。一路上,背夫目睹着牲畜累死后的一堆堆遗骨埋头赶路。虽然我是干部家庭的孩子,没有当过背夫,但我们墨脱人,都从内心里真诚地感激那些用生命运送物资的背夫。”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