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冯志强:知耻后勇创佳绩(图)
//www.workercn.cn2015-04-20来源: 中工网—《河北工人报》
分享到:更多

■冯志强展示发明的可弯折反窥镜和焊枪 本报记者毕春华摄

    创新人物

   冯志强,西柏坡发电有限责任公司锅炉焊工班班长,高级焊接技师。他作为带头人的“冯志强职工创新工作室”,于2014年从市级晋升为省级,并于2014年度获得“省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创新成果

   “超临界发电锅炉受热面困难位置焊位仿真器”的发明,开创了全国发电行业的先例,让焊口质量优质率长年保持在96%以上,工作效率提高了7.5倍。改造移动焊机三轮车,有效提高检修现场的工作效率。

   创新故事

   “您能想象得出,在众人面前出丑是啥感受吗?一个刻骨铭心的教训,足以让有自尊心的人卧薪尝胆,苦练内功,期待扬眉吐气!”冯志强的这句感叹,让记者预感,他在推出开创先例的发明背后,必定有过难以启齿的磨难和“发了狠”的技术攻关历程。

   2010年11月,西柏坡电力330兆瓦机组锅炉高温再热器上的T91钢管,在常规防爆检查时,发现管子吹损超标,继续运行容易发生“爆管”的重大设备事故,经多方努力,生产线上其他工序都检修过关,唯独焊管的焊接工序出现问题。

   “太难为情了!”回忆起那个经历,冯志强面露沮丧:“我和郭彦波从当天下午6点开始,按常规方法焊这根管的焊口,因管子所在位置可视性差、焊接操作空间狭小,充氩保护不好把握,出现了金属氧化情况。”无奈,切了重焊,还是出现氧化。如此周而复始,依然无法彻底解决。最后,车间主任赵勇让班组成员“两班倒”,轮流作业,采取了费时费力的焊接困难位置扇形切割工作面法,腾出空间,用专人对焊缝充氩,才勉强合格。把最初要解决的一个焊口,通过切管变成了14个焊口,一天一夜才干完。

   “不只是面子问题,发电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以分钟计算的,一天一夜的停炉,给企业造成的经济损失,让我压力山大。”赵勇说。

   就是这个“一天一夜”的故事,深深刺激着冯志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接下来的时日,他几乎把所有业余时间都用到了技术攻关上;受医院牙科医生使用探视镜为患者诊断牙病的启发,他发明了可全方位转动方向的反窥镜;用弹簧、绝缘胶管等做配件,自制了“超短尺寸万能转向氩弧焊把”,先后解决了焊接过程中的视线和焊口因角度原因出现盲区的老大难问题。

   “如果让班组成员有个仿真的模拟训练场地,大家把功夫下在平时,再遇到急难险重的任务,就不至于抓狂了。”冯志强把这个想法向车间主任赵勇阐明后,得到了全力支持。经协调,冯志强带领班组成员,花了三个多月的工余时间,用企业废旧除尘器极板建起一个近200平方米的焊接练功场。

   练功场内陈列的自制“超临界发电锅炉受热面困难位置焊位仿真器”,也全部是利用机组检修时拆下的废旧管子做成的。在有针对性的日常培训中,“真实”的、带有挑战性的焊口位置,发挥反窥镜和“超短尺寸万能转向氩弧焊把”的作用,让焊接岗位职工的技能如虎添翼。

   “我们班组好几个参加省级技能大赛的‘技术状元’,都是从这里练出来的!”“技术状元”陈立飞自豪地说。

   该企业工会主席、纪委书记卢新起和生产技术部高级工程师艾增栋先后透露说,这项技术的发明,确实解决了发电企业焊接技术的瓶颈问题。采用了这项技术后,焊接一个困难位置的焊口用时,从之前的5小时,缩短到40分钟,工作效率提高7.5倍;焊口合格率常年高达96%以上,远超行业85%的合格标准,已达到“全优”。这项技术,还吸引了省内外众多企业的相关技术人员前来观摩学习。(记者王井堪)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