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望火楼瞭望员赵福洲:夫妻坚守塞罕坝
//www.workercn.cn2015-02-16来源: 河北日报
分享到:更多

    赵福洲跟记者唠起了嗑。他与父亲、儿子一家三代人都是塞罕坝人,对塞罕坝有着特殊的感情。1983年他来到天桥梁望火楼时只有22岁,那时条件艰苦,一年四季都得守在山上。新婚妻子曾埋怨说他的工作不是人干的活儿,但还是毅然跟着上了山。30多年来,随着树木长高,望火楼已由一层加高到了五层。

    “再有几年该退休了,我要站好最后几班岗。”

    透过阁楼的窗子,赵福洲凝视着远方说,从1962年建场至今,经过几代塞罕坝人的不懈奋斗,塞罕坝机械林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昔日沙化严重的茫茫荒原,如今已是百万亩林海,成为京津冀绿色生态屏障和避暑旅游胜地。最近,因为几代人坚守荒漠育林海的先进事迹,塞罕坝机械林场被评为“2014河北年度十大新闻人物(集体)”。

    塞罕坝变了,望火楼里的艰难日子也逐渐改善。2014年7月,林场在望火楼旁打了一眼210米深的水井,赵福洲告别了冬季吃雪水的历史。如今的天桥梁望火楼,通了电,装了电视,室内有了炉子和暖气。

    “看看天眼去!”赵福洲搓了搓手,跺了跺脚,爬上望火楼的室外楼顶,查看两个“天眼”是否还在运行。赵福洲所说的“天眼”是两个大型摄像头,360度旋转,一个白天使用,一个晚上使用。

    “这是卫星监测,森林防火红外探火预警雷达监测系统,如果发现火情,立即自动报警。”赵福洲告诉记者。监测系统会第一时间将情况传输到省市县的森林防火指挥部。但因为监测系统能观测方向,定不了具体位置,所以出现险情时,瞭望员还要背着名为“卫星小站”的卫星传输器,锁定隐情的具体位置,将图像传输到相关部门。

    “省心多了,技术越来越好,说不定以后就不用望火楼了。”说起以后的生活,赵福洲感慨地说。

    2只鸡、10斤猪肉、30个馒头、30个豆包……赵福洲备好了年货,将大红的对联提前贴了,一幅“民族魂、强国梦”的年画将小屋映照得喜气洋洋。(记者 郭 东)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