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行进中国 精彩故事】一群青年知识分子与一条高速公路
//www.workercn.cn2014-12-30来源: 中国日报
分享到:更多

  重生态 向工地要多重效益

  昌樟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基地,几排整齐的标准化板房旁边,是一群巨型燃气设备组成的拌和楼——用来加工路面上的原料。

  张建,北京人,肤色和外观带有常年户外工作的气质。他1999年毕业于原西安公路学院,现在是高级工程师,在集团新组建的江西分公司任总经理。除了操心年内同时施工的10个项目工程,他还担任眼下这个最棘手项目的总负责人,动辄在工地通宵加班。

  高治泉拍拍他的肩膀说:“他曾是我的‘徒弟’和搭档,我们一起在江西打拼10余年。近年,张建把江西的项目做大了,每年七八亿元的产值。”

  张建说,做大不易,其中施工方式和理念的创新是做大的硬道理。在昌樟高速施工中,“节能低碳”已由理念探索转入大规模的工程实践,是全国5个高速公路示范项目之一。

  关于生态修路,张建用6个关键字向记者“科普”一番——“油改气”“冷再生”。

  “油改气”是指以前用重油做燃料拌和沥青,总是浓烟滚滚,还有燃烧装置、除尘布袋等污染源。设备升级改造后,天然气取代了重油,布袋结合水除尘,拌和质量提高了,污染排放没有了,工人工作环境转好了。“冷再生”是指无论修建还是养护,高速路基层和面层之间的原料不用再做“移山运动”了,直接把废旧路面上的沥青混凝土铣刨下来,用冷再生技术重新拌和,回收率基本可达100%。

  冷再生所创造的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大量减少废气排放,大量废物利用,节约不可再生资源和路面养护成本。更重要的是,避免了山一样的废弃材料对土地的占用和污染,这一点最让周围村镇放心开心。

  “想要这个多重效益,需要团队不断突破技术瓶颈,精细化施工。”张建说,他们与高校合作,项目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创新了多个工法。

  当年大学毕业时,张建的许多同学都选择到科研院所,而家在北京的张建选择的这条路要苦得多。然而他不后悔,“每次参加科研交流活动,都能感到我们一线技术人员的研究优势,新课题新挑战无处不在”。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