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行进中国 精彩故事】一群青年知识分子与一条高速公路
//www.workercn.cn2014-12-30来源: 中国日报
分享到:更多

曾连续13天吃住在工地的高级工程师张建(右一)。记者 夏欣摄

  一群青年知识分子与一条高速公路

  ——探访春运前的江西昌樟高速公路工地

  2014年岁末,江西昌樟高速公路改扩建工地,第一代高速路的四条车道正在被拓宽成八条,边通行,边施工。彩旗猎猎,隆隆作响的大型机械上,“北京城建”字样醒目耀眼。

  这一高速路的建设者是北京城建道桥建设集团的项目团队。他们因“路” 转战南北,亲历了中国高速公路从有到兴的建设进程;他们是一支特殊的技术部队,一群青年知识分子怀着乡愁,年复一年穿工装、住工棚;他们是一群常年不回家的人,修建的高速路正让千千万万的人更快捷地回家。

  抢工期 尽早让百姓得实惠

  “你们是什么工种?在做什么?”记者问一个蹲在新路面上埋头工作的年轻人。

  “测量路面的密实度,用灌沙法。”小伙子今年才从武汉理工大学毕业。风大冻手,而他需要在这儿连续工作8个小时,午饭就在现场吃。记者还接触到几个80后业务干部,分别领导实验、检测、设备、材料部门,无一例外地都在一线带队。

  沿着新路面乘车向前,五颜六色的广告牌和写满省内外地名的路标仰面倾出,瞬间布满视线。显然,这是个大型互通枢纽。

  就在一个月前,项目负责人张建带领这个团队启用“五加二、白加黑”人停机不停的倒班模式,连续苦干20天,抢出了60天的活儿。“南方雨季长,有效施工期短,这样的交汇路段对群众出行影响大,不抢不行。”张建说。

  “我们打了10多年交道,太知道他们的战斗力了。”在工程“业主”、高投赣粤公司昌樟管理处总经理刘木根眼里,能创造如此路段神话的唯有这支王牌部队。

  “北京城建早年是由解放军工程兵部队卸甲转为地方企业的,最讲老作风、老传统。”站在漂亮的铁灰色新路面上,城建道桥集团副总高治泉的话明显多了起来,“做我们这行,科技再发达,修再高级的路,都不可避免地要在各种恶劣环境下露天作业,所有技术人员都一样。春运在即,工程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出行,要抢工期,尽早让人民群众得实惠。”

  高治泉说,队伍很年轻,但每个项目组都采取“帮带模式”,安排老党员、老同志带思想作风。“现场锻炼有利于年轻人在技术上快速成长成熟,成为集团可持续发展的后备智力资本。”

  这其实也是高治泉个人的成长轨迹。1990年参加修建济青高速公路的时候,他20岁,赶上高速公路在中国刚刚实现零的突破。边干边学,他第一次知道美国的高速路史,第一次按FIDIC(国际权威咨询工程师组织)的条款体系修路,第一次使用进口的核子密度检测仪,那种清楚差距的感觉很复杂。

  就是在年复一年风餐露宿的工棚岁月里,他们亲手创造并见证着高速公路建设与中国经济相辅相成的快速发展。到2013年底,全国高速公路总长度有10万余公里,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高治泉也从一个小实验员成长为行家里手,修过的高速公路有21条之多,大部分在东北、安徽、江西,其中景婺黄高速经过5年严格检验,无可争议地获得詹天佑大奖的行业至高荣誉。

  尽管工作重心已经移向北京,但这边的工棚里常年留有他的铺位。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