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尹作伟、张玉琢:“最后村小”的留守夫妻(图)
//www.workercn.cn2014-08-06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最后村小”的留守夫妻

——记辽宁省铁岭市清河区杨木镇关家屯小学教师尹作伟、张玉琢

尹作伟和张玉琢夫妇带领孩子们升国旗。桂铁军摄

  学校有4个班时,他们是老师。有3个班时,他们是老师。有两个班时,他们是老师。现在,学校仅剩一个班、11名学生了,他们依然是老师。这对年逾半百的夫妻对记者说:“只要这个全区最后的村级小学不撤,我们就坚持。”

  尹作伟和张玉琢是辽宁省铁岭市清河区杨木镇关家屯小学教师。20世纪70年代末各自接父母的班,走进学校。在工作中培养出感情,1984年两个结为伉俪,先后在附近几个小学辗转,最后双双落脚在关家屯小学。

  “20世纪90年代,学校有4个班,100多名学生,每天早晨出操,人特齐。”谈起以往的日子,张玉琢很是留恋,“那时候,每到清明,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去烈士陵园祭扫。学生们学习也很努力,先后有30多个考上大学,还出了两个博士。”

  近些年来,家长陆续进城打工,许多孩子随父母进城上学。没有进城的,家长也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镇里,农村小学一天天萎缩。2009年开始合村并校,全镇19个行政村的农村小学统统合并到杨木镇中心校。“本来我们想,在农村教了一辈子书,这回终于可以进城了。谁想到,唯独关家屯小学不撤了。”张玉琢对记者说,关家屯小学所在地是个“四脚不落地、哪儿都够不上”的地方,清朝的时候是皇帝打猎的围场,现在距离杨木镇中心校也有40多里地。每天早上、中午各有一趟客车往返清河。考虑到六七岁的学生早晨5点多钟起床赶校车吃不消,镇里决定关家屯小学一二年级不进城,合成一个班继续留在农村。

  这下,张玉琢两口子的进城梦破灭了。想到从此以后与清河城及其背后的城市生活无缘,夫妻俩的心情一片悲凉。然而,为了这群留守在乡村的孩子,他们含泪卖掉了在清河买的楼房,死心塌地和十几个孩子留在村小。

  妻子张玉琢教语文、数学和音乐,丈夫尹作伟教体育、英语,同时兼任学校负责人。由于大部分学生都转入镇中心校了,留守村小的教育经费也没了来源。木制的黑板用板擦一擦,除了毛就是刺,动不动就把手扎破了。好在丈夫尹作伟心灵手巧,窗户破了能换,桌椅坏了会修,学校里的很多教具都是他自己亲手做的。教室的门原来直接对着户外,冬天的风吹进来,冰冷刺骨,为此夫妻俩放弃国庆长假,生生在教室里隔出一个走廊,这样教室门就在屋里了。张玉琢说:“丈夫哪里是老师,屋里没电了他就是电工,桌椅坏了他就是木工,春天里他是花匠,夏天里他是泥瓦匠。”

  学生中留守儿童多,父母大都不在身边,他们就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有人说,他们对学生的要求近乎苛刻,可张玉琢说,他们就是想为孩子们打下个好底子,不辜负村里父老乡亲的信任。“这个学期末镇里成绩检测,我们学校在清河区又名列前茅。”张玉琢自豪地告诉记者,许多从关家屯小学走出去的学生,过了多少年仍然不忘回来看望他们。

  谭爱平,东北大学博士;冯超,某部队副营级军官;白国辉,辽阳一家医院的大夫;关晶晶,小学老师。他们是这对夫妻教师永远的骄傲。

  走进山坳里的关家屯小学,记者看到一排老旧的平房,里面既有村部,又有幼儿园。留给他们的是一间教室,一间办公室,还有一间仓房。谈到学校的前景,张玉琢用了四个字“朝不保夕”。

  “马上就要到新学期了,关家屯小学招不招生还没有定下来。”说这话时,张玉琢表情有些黯然,“只要招生,我们就有信心把孩子们带好。”她坚定地说。(记者 毕玉才 本报通讯员 曹秀君)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