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神乐署“当家人”王玲激活天坛神乐生命力(图)
//www.workercn.cn2014-07-03来源: 中工网——《劳动午报》
分享到:更多

■为熟悉业务 常下班窝办公室“啃”书 ■爱乐器如命 筹备展览期间琵琶不离身 ■赴国外演出 让中华古典神乐走出国门 ■天坛公园神乐署雅乐中心主任、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

神乐署“当家人”王玲激活天坛神乐生命力

  神乐署,位于天坛外坛西南侧,是明清两朝祭祀乐舞生演练的综合场所。王玲,是天坛公园神乐署雅乐中心的主任。在天坛公园工作的17年中,她将心血和汗水倾注到神乐署的建设和发展中。从一名大学毕业生,成长为天坛神乐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传承工作带头人。在她的带领下,职工们也取得一个又一个优异成绩,部门获得了全国巾帼标兵岗、全国青年文明号等称号。

  为熟悉业务

  下班窝办公室“啃”书

  “1997年的7月28日,我从天坛公园的北门走进来,从那一刻起,我也成为这里的一名员工。”回忆起自己初到天坛时的场景,王玲至今记忆犹新。

  王玲和天坛公园有着不解的缘分,“我大学学的是历史,一直很想到天坛公园来工作,连毕业论文也写的是有关天坛的内容。”王玲说道。如今,聊到天坛、聊到神乐署, 王玲可以说是如数家珍。“其实,刚工作那会儿,我也有过一时找不到头绪的日子。”王玲回忆道。“那是在2001年,我借调到天坛公园的文物科工作,2002年春节前被安排参与了首届天坛文化周的筹备工作,也开始有机会接触神乐署的音乐文化。”

  学历史出身的王玲,信心满满地接受了领导布置的任务。但真正干起活来,她才发现原本熟悉的天坛一时间变得有些陌生。“以前学过的知识,好像都用不上了。”王玲说。

  怎么办?经过思考,王玲决定看书,尽快让自己进入工作状态。于是,每天下午5点,同事们都下班后,她就一个人窝在办公室里,与满屋子的书籍为伴。一年多的时间中,她几乎翻遍了有关天坛的所有书籍和资料。

  王玲始终认为知识是人生最大的财富。通过不懈地学习,她撰写的《中和韶乐与天坛文化发展关系》课题论文获得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科技进步一等奖。此外,她还结合青年职工特点,利用网络建立“微博信箱”、“空中学堂”,建立“以赛代训、以赛促训”的培训考核机制,使职工特长得到充分发挥。2013年,神乐署雅乐中心在北京市第二届手语大赛中,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获得团体一等奖。

  爱乐器如命

  筹备展览每天背琵琶往返

  对于王玲来说,天坛公园神乐署是她17年工作中绝对的“主角”。 2004年3月,神乐署的筹备工作进入关键时期。这时,王玲的工作节奏也变得更快了。不论是制作展览、还是培训讲解员都能看到她在不停地忙着。

  乐器展柜是筹备工作的其中一项内容,这边工人师傅在制作展柜,那边王玲为配合试展柜,摆弄着各种乐器,有时还会背着乐器奔走于不同的场所。“展览中有件乐器很贵重,是个琵琶,我怕放在工地会有闪失,就决定背着它不离身。”王玲说。

  于是,每天大家就会看到头戴草帽、身背琵琶的王玲不停地往返于公园北门和神乐署之间,直到乐器展柜定型。晚上大家都下班,王玲还不能休息,她又赶到出版社忙着《神乐之旅》的校稿。“基本上一晚上都会守在出版社,困了就在椅子上眯一会儿。”王玲说道。

  2004年5月,讲解员们进入实地训练,王玲还是一个个认真地培训。 9月,神乐署试开放,13名讲解员全部可以熟练地进行讲解。天坛公园有千余名职工,能够参与一个景区一个部门的创建工作是很幸运的事,在这工作很幸福,王玲感慨地说。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