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孟鑫、刘小武:第二名的国际高度
//www.workercn.cn2014-01-03来源: 中工网——《劳动者报》
分享到:更多

    手捧着在国际数控机床技能大赛上斩获的“最佳工装奖”和“最佳精神奖”的奖杯,孟鑫和刘小武难抑心中的激动和喜悦,这是他们首次以团队协作的方式与国际同行同台比拼,并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

    孟鑫是团队中负责设计编程的,刘小武则主攻数控加工,一文一武的他们都来自于西安陕鼓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参加这样的国际竞赛,既锻炼了他们的毅力和智慧,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高技能人才精湛的技艺和中国高端制造的水平。

    正在废寝忘食忙备战

    大赛方通知换软件

    一年前,孟鑫和刘小武被确定为参加在美国费城举办的中美数控机床大赛的中方团队选手成员。于是,他们开始了历时一年的强化学习和磨合训练。为了进一步了解对方,培养彼此间默契,从2013年春节开始每个双休日,西安数控机床4S店就成了他们的练兵场。

    一个周末,他们收到了来自美国大赛方发来了制作夹具的零件。摊开一看,大大小小、稀奇古怪的各式零件近百个,铺满了半个宿舍的地面,没人知道这些东西究竟能组成多少组夹具。孟鑫自告奋勇当起了英文翻译,从上百个零件中逐一选择需要组装的零件。然后大家开始讨论加工方案、布置组装和必要的改进加工等。

    时间在热烈的探讨中飞快跳过,转眼就过去了8个小时,他们却浑然不知,加工方案确定下来已是凌晨2点,此时他们才感觉到没有吃晚饭,肚子已经开始“闹情绪”了。

    孟鑫的设计工作是团队的“大脑”,参赛的作品都先由他设计并绘出二维图,然后编程、精加工,这需要他熟练掌握相关的软件。然而,训练中的突发事件让孟鑫至今记忆犹新。那一天,美国大赛方发来消息,通知他们训练所使用的软件因故需要更换。这对已经熟练掌握现有软件的孟鑫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因为他从来没有使用过新软件。

    “管不了那么多了,克服一切困难也要把这道关趟过去!”孟鑫暗下决心!他借来了几本关于此软件的书籍,几天的突击后,书本里的内容看似通晓了,但是距离熟练应用还有一定差距。同事们帮孟鑫联系了西安理工大学的老师和北京的软件工程师给他讲解。终于,孟鑫将软件的所有功能都学会了。都说熟能生巧,剩下的就是“苦练”。

    那段时间孟鑫晚上12点前就没有睡过觉,每个零件他都要练习3遍以上。直到后来,他自己竟然研究了一套新方法,到大赛前,由他设计的程序和方法,加工效率已经提高了50%,都能适用于批量化的生产。

    一场中美制造业技术

    和能力的高水准比拼

    比赛结束,虽然孟鑫和刘小武的团队仅以第二名的成绩“结束战斗”,但是这场彰显着制造大国高端制造能力的跨国大赛,仍然让这一对来自陕鼓动力的年轻技术人员热血沸腾,因为他们体验到了高端制造国际比赛的这场饕餮大餐,看到了与美国同行在制造环节中的差距,学到了如何将自己铸炼为高技能人才的要领。

    “这场比赛使我们具有了参与国际大赛的经验。美国同行细致的加工和通用灵活的工装夹具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先进的加工方法和理念如果应用到我们公司,一定能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创造力。”孟鑫这样说。“我们感激企业对我们的培养,我们也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和提升,让个人的技术和能力更加适应现代制造业发展的需要。”刘小武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随着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外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也愈发重视,而此次陕鼓动力选送的两名青年员工体现了现代制造业发展所需高技能人才的成长方向,也体现出作为中国装备制造领先企业的陕鼓动力对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导向。

    近年来,陕鼓动力制定了一系列的人才培养关注计划,通过实施技能人才的轮岗培养、技术培训、师带徒、技术比武等培养机制,以及操作人员环境的提升、优厚的福利待遇、职业发展“双通道”的事业平台和优秀的文化培养和孕育人才,培养造就出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队伍,孟鑫和刘小武就是诸多陕鼓动力青年人才队伍中的一员,他们是陕鼓的骄傲,是陕西的骄傲,也是中国装备制造的骄傲!他们的行动必将会影响和带动一大批高端制造的技能人才向更高的水平迈进。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