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刘冰:过去“我”选择历史,如今历史选择了“我”
//www.workercn.cn2017-01-11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冬日午后,一个难得的晴天。和刘冰的约访定在琉璃厂一家比较安静的咖啡书屋。初见刘冰,谦和有礼,举止言谈间透着一股当下青年少有的书生气。

  28岁的刘冰,现师从豫剧大师马金凤先生。虽年纪尚轻,在戏曲界却已小有名气。2011年秋天,刘冰在有着300年历史的北京正乙祠戏楼出演京剧《梅兰芳华》,轰动一时,让众人惊为梅先生在世。京剧大师梅葆玖先生称赞他:“梅门马派,戏曲新秀”。

  年仅十几岁的刘冰,在老家襄阳便已小有名气。襄阳,是素有“华夏第一城池”之称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那些年,城市的发展使得一些文物古迹不得不为现代化建设做出让步。少年刘冰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一个愤怒的少年由此开始认真思考,自己到底能为传统文化做些什么。于是,他背起家里的那台破相机,开始穿梭于城市深处的老街古巷,探寻历史的同时也留住一些即将被拆迁的“身影”,并将收集到的新老照片进行对比,举办了人生第一场个人摄影展,取名《老街陋巷故里》。

  那年,他16岁。《襄阳晚报》刊文《十六岁少年的历史眼光》对其进行报道,这场小小的摄影展当时轰动襄阳。

  “一个少年的躯体,有一颗历史的心”,刘冰用这句话来形容当年的自己。

  而正是这颗坚定的心让他意外结缘将要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戏曲。刘冰说,小时候欣赏古人的文物书画、触摸襄阳的城墙砖瓦,让他经常有种穿越时空的错觉,仿佛置身三国时代。渐渐地,这种感觉不再能满足他感知历史的心愿。他要亲自站在舞台上演古人。

  于是,从最初蹲在老票友堆儿里听戏,到如今频繁现身于各大戏曲舞台,刘冰的“历史梦”通过戏曲得到了实现。

  2012年,22岁的刘冰拜师马金凤先生,由此开启他的艺术新征程。如今,刘冰已举办过多场个人艺术专场,被媒体誉为“中国最美男旦”。

  而谈及男旦,还得从他跟随京剧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的弟子彭守正老师学戏说起。一开始,小生、老生他都有所学习,后来,老师发现他有小嗓,于是便开始了他的旦角追求。

  那时的刘冰正处于青春懵懂的年龄,父母的反对、亲友邻里的不解,让他一度感到迷茫。但随着对梅派艺术和戏曲历史的了解渐深,刘冰明白男旦只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尤其是京剧,演员化浓妆是为了遮胡须、贴假鬓是为了修脸型、兰花指是为了将男人的手显得小巧,水袖也是为了遮挡大手,衣服不体现线条……这些都是为了使男性更好地塑造女性角色而设计的。

  刘冰先祖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元勋、共进会第三任总理刘公,受家族正统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从小对英雄人物格外崇拜。在他扮演的众多角色中,最喜欢的便是穆桂英。他笑称:“没想到现在扮得最多的竟是女英雄”。这些历史人物教会他做人应有的责任与担当,也促使他扮演好自己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色。

  刘冰很注重“藏往查来”。他说学史可以明智,只有对传统文化有基本的积累、了解到最真实的历史,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创新。舞台上的戏曲比较真实地再现了古人在舞台上的生活,是一部部活的历史。戏曲人物,正是人们洞察历史的一个窗口。

  谈及戏曲创新,刘冰给出了他的理解:“老醋换新瓶”。他解释说:“在保持戏曲传统魅力的基础之上用现代语言和观念诠释它,基本改变就是创新。形式要创新,包装要吸引大家,但内容的本质不变,品的时候才能回味无穷。”

  刘冰说:“过去是我选择了历史,如今走上戏曲道路最主要的原因是历史选择了我。”(张静)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