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李延声:以笔绘史 艺为人生(组图)
//www.workercn.cn2016-10-09来源: 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更多

矗立潮头(国画) 212×700厘米 2014年 李延声

  李延声,1943年生于延安,祖籍广东中山。第10、11、12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画院院委、国画院艺委会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出版有《正气篇人物百图》、《李延声画集》、《李延声毛笔速写》、《魂系山河》缩印画卷、《智者——李延声中外名人写真画集》、《神工——李延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写真画集》等多种画集、论著。

  今年是李延声从艺60周年。9月25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国家画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全国政协书画室主办的“李延声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展览分为“天下为公”“智者之光”“家园心声”和“魂系山河”四部分,展出李延声不同时期的代表作300余幅,包括《天下为公》、《魂系山河》、《呦呦鹿鸣》、《时代之光》等一系列广为人知的佳作,其中160幅将捐赠给国博收藏。

  融西为中,60年漫漫学艺路

  李延声1943年出生于延安,原名延生,是老一辈革命家的后代。先后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附中(原中南美专附中)、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届研究生班,曾师从关山月、潘天寿、蒋兆和、叶浅予、李可染、黄胄等艺术大家。

  “我13岁考入中南美专附中,接受的是苏联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学体系,当时关山月先生是校长。到浙江美院中国画系,我在人物科,既学习素描,又学习传统笔墨技法。潘天寿院长强调中国传统技法学习,其‘强其骨’的理念对我影响很深。”李延声说,当时浙派人物画的主将方增先、周昌谷、李震坚、宋忠元和顾生岳都是他的老师,他们将人体结构与传统笔墨结合,形成兼工带写的人物画风,影响了上世纪60年代中国画坛的一代人。

  大学毕业后,李延声主动申请到山西煤矿工作,开始近距离接触矿工、体验矿山生活。山西多风沙的干燥气候远没有杭州那么温润舒适,高粱米为主的粗粮也曾让他一度难以下咽,但在艰苦条件下,他创作了大批优秀的矿工题材作品。“这段时光很有意义,8年的矿区生活使我对矿工那种刻苦、顽强、执着精神十分了解。他们就像煤块一样,燃烧自己,把光和热带给人间。他们是默默无闻的,然而又非常执着,这种阳刚精神对我是一种无形的感染。”李延声认为,艺术创作要到生活中去,去走一条和别人不一样的路子,如此艺术才会有新意。

  70年代末,李延声进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研究生班,直接受教于蒋兆和、叶浅予和刘凌沧诸先生。“蒋先生强调‘尽精刻微’的写实,叶先生着重将生活中速写与中国画笔线结合,刘先生主要强化对传统线描的练习。我们这一代中国人物画家,多经过美术学院学习,基本上是从素描教学中培养出来的。这种教学又是以徐悲鸿、蒋兆和先生为代表,基本特点是西法中用,将西洋素描引入中国画。”李延声说,徐蒋教学体系不仅是传授造型和技巧,更重要的是以“艺为人生”的人文关怀精神,激励艺术家与人民大众相结合,表现人民的心声,创作时代的经典艺术。

  1981年,李延声到中国画研究院工作,成为黄胄先生的助手、学生和秘书。在这里,他又有机会观摩、临摹许多古画,并请人刻了一方闲章“四十方知学传统”。“我从西法起步,复归传统,融西为中,打通南北,推陈出新,于造化中锤炼,在创作中提高,学画60年我就是这样走过来的。”李延声说。

  以笔绘史,笔墨为时代立传

  李延声今年创作完成的百米长卷《伟大的先行者孙中山》亦在此次展览上首次亮相。《伟大的先行者孙中山》是李延声构思10年、笔耕三载所得,此图卷记述了孙中山忧国忧民、百折不挠、愈挫愈奋,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一生。“我虽然出生在延安,但是我的祖籍在广东中山,我的祖屋在濠头村,离孙中山的翠亨村很近。孙中山在100多年前就发出了振兴中华的号召,他的精神和人格魅力值得我们弘扬下去。从2003年开始,我就构思展示孙中山波澜壮阔的一生,同时在艺术创作上也寻求一些突破。所以那时起我就开始收集素材,拜访一些专家,阅读孙中山传记,这样酝酿了10年,又画了3年,才终于完成。”李延声说。

  纵观李延声的艺术道路,社会责任感始终贯穿其中。如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将中华民族不同时期的杰出人物以肖像和正气歌吟结合的艺术形式,创作了《正气篇》大型系列人物画,生动地再现了那些在国家民族存亡关头,壮怀激烈的英杰不朽形象。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他悉心研究中华民族近百年来反帝反侵略的斗争历史,实地考察写生,搜集有关资料,精心创作出巨制长卷《魂系山河》,把鸦片战争百年风云浓缩在画面里,并开创性地推出同名大型交响音画演出。

  同时,李延声还坚持为中外百余名当代科技、文化界领军人物造像。“他将人物肖像的写生当成创作来进行,这是他中国人物画探索创造另辟的一个新天地。既可锤炼笔墨技巧、线描传神的绝妙本领,又积累了大量的时代精英形象,面对真人写生,通过互动交流敏锐捕捉对象心迹外露的瞬间表情,勾勒出他们富有个性的智慧风采,还补写了现场交流感受短文,更有被画名人在画面欣然题字。如冰心老人题写了‘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在病榻上的赵朴初先生还在画上题录了一大段自己与毛泽东主席关于佛学的精辟对话。这些都是极其珍贵的国宝级史料文献。”李延声的朋友廖开明说。

  除此之外,李延声还把目光投向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那些活跃在山川田野间技艺非凡的民间歌手、乐师、舞者、画工、武师、说书人、戏人、雕刻家,以及木偶、脸谱、剪纸、刺绣、风筝、年画等制作高手们画像立传,以清新的笔触记述这些传承人的神态及技艺传承项目的文化内涵。而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他还在两会上持续提议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补贴提高,提议有关非遗的诗词歌赋进入中小学课本以保护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感悟于心,攀登艺术高峰

  回顾李延声60年的创作经历,可以看出他始终紧紧把握中国人物画的本质特性与时代精神,以笔墨追随时代,在追寻和继承传统的同时,善于钻研探索,对中国画的创新、发展做出了贡献。

  “中国人物画的最高要求是传神,而且是使用独特的艺术语言——笔墨。除了思想认识、生活体验之外,在技巧上就要看能否把造型与笔墨最有机地结合。为了锤炼艺术技巧,60年代蔡若虹先生提出‘四写’为学习基础,即临写、速写、慢写和默写。80年代关于素描讨论中有人又提出中国画应以‘书法为基础’,即‘书写’,可提高中国画的表现力。”李延声认为还应再增加“意写”,即作者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理解,随意进行造型的创作练习。“四写”加书写、意写,这“六写”就是中国人物画家一生的基本功。

  “在我看来,‘六写’中最主要的又是毛笔速写。1956年,我刚学画,关山月老师就告诉我一定要多作毛笔写生,可当时并不理解。黄胄先生晚年曾感慨地说‘如果我早用毛笔速写,画风一定有新面貌’。中国人物画的创作,肖像画实践是关键,中国人物肖像画要有新的发展,一定要与油画、素描、摄影拉开距离,充分发挥毛笔线描的表现力。”李延声介绍,他一直坚持毛笔画速写,放笔直取,不描、不画、不造,而是“写”。这种写可以将笔法中的情、意、法、趣与对象形神特点融为一体,这实质上就是“笔墨思维”,建立起“笔墨自信”,经过长期艺术实践形成自己的“笔墨风格”。

  如果说表现重大历史题材的创作可称之为“大品”,那为了笔墨语言的提高,通过“突破一点”“一门精”的意写练习,可称之为“小品”。在“小品”中,李延声将画鹿作为一块“试验田”。“黄胄先生说‘我画驴,也是搞一块试验田’‘以此攻笔墨关’。所以,人物画家要在艺术语言上寻求突破、寻求创新应该‘大品’与‘小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中国画艺术独特的‘写意’,既指技巧,又是理念,是极其广阔的创作天地。”李延声说,艺术是寂寞之途,人物画家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写万人像,将生活感悟融会于心,为时代立传,攀登艺术高峰。 (本报记者 高素娜)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