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範制葫芦第四代传人靳建民:从京城“顽主”到乡间农民(图)
//www.workercn.cn2015-11-24来源: 北京晚报
分享到:更多

  入冬,又到了养虫的季节。玩蝈蝈,斗蛐蛐,不仅是旧时候宫廷里皇帝和贝勒们的消遣,也是京城平民百姓的乐趣。冬天,葫芦里放个蝈蝈,揣在宽衣大袖里,走到哪儿听到哪儿,无比惬意。

  葫芦里有一层厚厚的瓤子,它是原生态的音响,这养虫的葫芦也逐渐成了玩家们的热物,变着法儿地把葫芦弄成与众不同,而其中制作最精美的当属範制葫芦。经过绘画、雕刻、制模、种植等复杂程序,最终葫芦上生长出浮雕一般的图案,令人爱不释手。

  这项技艺据说始于唐朝,盛于清代宫廷,到今天,近乎绝迹,因为制作过程难度太大,几乎没人能承受住那么高的失败率。近几年,範(fàn)制葫芦重出江湖,又被列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玩爱好者们欣喜若狂。这些作品出自一位叫做“京城小靳”的葫芦大师之手。不过,很少有人知道,他是怎么种出这些精致奇妙的葫芦,在葫芦背后,他又经历了些什么。

  小小的葫芦背后,凝聚的是一个男人20年的寂寞和坚守,还有他的绝望与幸福。

  入冬前一个晴朗的日子,靳建民的葫芦要收获了。仿佛一年就等待着这一天,所有的成败都将揭晓,那种隐隐的期待和恐惧,永远无法对别人言喻。5亩田地里上千个挂着石膏模子的葫芦,它们不是农作物,而是煎熬着靳建民心血的作品。

  模子被小心地拆开,有的葫芦遭遇虫害,烂了;有的葫芦长成畸形,歪了;还有的因为“炸模”毁了……一个个失败的葫芦被弃置在田垄上,越堆越多,像座小山。家人忍不住地叹息伤心,唯独靳建民表情平静淡然。

  后来,靳建民告诉我,平静是因为心已经苦到麻木了,因为这样的煎熬,他已经承受了整整20年。範(fàn)制葫芦这项绝技注定是要伴随着无数失败,对他来说,近2000个葫芦里成功几十个,就已经是好收成了,老辈的说法更为极端:“範制千个,精品一只”。

  靳建民是靳氏範制葫芦技艺的第四代传人,去年,这项曾经从民间到宫廷备受追捧的技艺被列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让他兴奋了好久。在文玩爱好者的圈子里,“京城小靳”靳建民是个如雷贯耳的名字,是大师级的存在,他的範制葫芦作品以精美和稀少著称,很多收藏者求而不得。

  没人知道靳建民那些精致奇妙的葫芦是怎么种出来的,传闻中的他隐居乡野,离群索居,清冷孤傲,甚至很少有人见过他,他是一个低调到近乎神秘的“葫芦大师”。

  从京城“顽主”到乡间农民

  通过一位朋友的引见,终于有机会到靳建民家中拜访。他住在房山一个比较偏僻的村镇,有一座典型的农家院子,没进门,先闻犬吠,门里蹲着一条彪悍的黑贝,是帮助他看护葫芦地的。

  53岁的靳建民不苟言笑,话语不多,但也不像传说中的清冷孤傲,只有脑后扎的一根小辫子,显出一点落拓不羁。仔细看去,脸上的风霜,手上的裂纹,黝黑的肤色已经让他完全不像一个城里人了。

  “我现在就是一个农民,一年有半年住在地里。”靳建民笑着说,因为有客人来,才换了一件比较体面的衣服,平时在葫芦地里劳作的时候,一身破衣,满身泥土,被朋友笑称“像个要饭的”。

  然而,令人难以想象的是,20多年前的靳建民,却完全是另外一个模样。那时,他住在海淀,画画、喝酒、飙车,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典型的京城“顽主”。

  “我大概是北京最早买摩托车的一批人。”靳建民笑着聊起当年的轻狂岁月,那段生活留给现在唯一的痕迹是,心里绝望到快撑不住的时候,还会骑上摩托出去兜风,发泄一下心中的郁闷。

  年过三十岁的时候,“顽主”靳建民在窘迫的生活面前遭遇当头棒喝,成家却未立业,而立之年一事无成,难道一辈子就这么混过去了?酷爱画画的靳建民一直对祖传的範制葫芦技艺很感兴趣,这时候他重新拾起来,一钻研竟然入了迷。

  範制葫芦大致制作原理如下:在葫芦小的时候套上一个模具,模具里面雕有图案,随着葫芦的长大,图案就长在葫芦上,葫芦成熟后拆下模具,上面的花纹犹如浅浮雕,精美异常。

  範制葫芦技艺据说在唐朝就已经出现,明清时期在宫廷中备受青睐,甚至宫里还专门养着範制葫芦的把式。康熙、乾隆两位皇上更是喜好範制葫芦,专门让人在丰泽园、圆明园等地种植葫芦,还写了很多赞美葫芦的诗,这种本为养虫的器皿也逐渐变成了一种从宫廷到民间深受喜爱的艺术品。

  可是,随着清朝灭亡,这项技艺也逐渐式微,民国后近乎绝迹,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是,种植範制葫芦难度非常大,技术要求高,成功率却很低,而且要付出极大的辛劳,这项技艺眼看着就要失传了。

  靳建民从小学习工笔绘画,师从金大均、黄均等名师,笔下花鸟鱼虫、山水仕女,栩栩如生。绘画,正是範制葫芦的基础,然后再雕刻,制模,种植。年轻时的靳建民还掩不住身上那股狂傲劲儿,看了宫廷收藏的範制葫芦,他放出话来:“我做的一定不比他们差!”

  从此,他就走上了这条不归路。那时他也没想到,制作葫芦会有这么难。如今,他已经无法回头了。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