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袁熙坤:生命的纬度
//www.workercn.cn2015-07-24来源: 贵州日报
分享到:更多

  生态贵州的美丽邂逅

  北纬48°。奥地利维也纳。国际中心。

  在地处多瑙河畔的国际中心,安放着由中国艺术家袁熙坤创作的大型雕塑《女娲补天》。在弧形的建筑群中,这尊雕像显得特别显眼。人来人往,人们经过此处,都会禁不住放慢脚步,凝视一下那尊烙上鲜明中国印记的美术作品。联合国机构都集中于此,维也纳在世界几大会议城中跃居第五位,每年来维也纳参加各种国际会议的外国代表达2万多人次。《女娲补天》的出现和存在,成为维也纳国际中心的一种普世隐喻,让人们直接地了解中国在环保方面所作出的种种努力。

  《女娲补天》于2012年11月21日正式“进驻”维也纳国际中心。这是中国艺术家袁熙坤最早的女娲造型。在当时的雕像揭幕仪式上,联合国工发组织副总干事西川泰藏、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臭氧行动部代理主任柯林,高度评价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的进展,表示愿与中国进一步加强合作。

  《女娲补天》不是独立的存在,它的背后有一个千年不绝的故事和一个千年挺立的民族。

  借助女娲义无反顾的补天精神,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竭力呼吁国际社会保护臭氧层,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袁熙坤感到这既是一份自豪,同时也是一种鞭策。

  两年前,鉴于袁熙坤的环保作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曾授予其“环保艺术大师”称号。环保与艺术,就这样在一个中国艺术家的身上重叠在一起,两者交织成一种聚合效应,拨动着人们的环保神经。

  时空转换,《女娲补天》所承载的普世价值,仍然与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所倡导的旨归高度契合。2015年论坛召开前夕,应论坛组委会邀请,袁熙坤再度创作《女娲补天》雕塑,目的是通过艺术手段更深层次地传播中国的生态文明理念。

  不是重复,也不是复制,而是再度艺术创作。几个月时间,袁熙坤怀着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生态文明的痴迷,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女娲补天》创作工作当中。

  到底哪里安放“女娲”才最合适呢?论坛组委会反复甄选和考虑,最后确定屡获国际绿色建筑大奖的中天201大厦成为女娲的“栖身之地”。建筑与雕像,两者表达的都是绿色愿望,两者互为映衬,彰显贵阳的生态文明修为。

  “黔籍”《女娲补天》雕像高达5.69米,比先前创作的同名雕像高出许多,而且高度的尾数显得有些特别。

  为什么高度的尾数会是“6”和“9”呢?

  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其所指代的“六六大顺,久长久远”的特殊含义,其背后是深厚的文化积淀,中国风鲜明强烈。袁熙坤希望通过《女娲补天》警醒世人:保护生态,才能让人类的发展与自然更加和谐,更加长久。人们来到国际中心,看到女娲的补天造型,就会自然生发出一种特别的敬意:女娲如此倾力补天,今人为何不能有所作为?

  “我们的地球不是从祖先那里继承来的,而是从子孙那里借来的,保护生态,不能依靠某个单一力量,也不是几个人就能完成的,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履行的责任,需要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不管在哪里,袁熙坤都会强调“点滴成江河”的现实意义。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是我国目前惟一的国家级持续关注全球生态文明领域的国际性论坛。论坛以持续传播生态文明理念,达成生态保护共识,携手全球绿色发展为己任,而《女娲补天》雕塑则对中国古代保护大自然的优美传说,赋予了生态至上的现代意识,雕塑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东方古老智慧与文明,受到了世界各国以及各界环保志士的一致推崇,与论坛精神一脉相承。两者的结合,可谓神形兼备,深层次地寓意着中国承载保护生态的重要使命,展示中国负责任的、和平绿色发展的大国形象。

  雕塑《女娲补天》成为包含着强烈环保意识的艺术载体。2009年袁熙坤创作的环保主题雕塑《极地之急:北极熊》和《森林守护神:虎》,分别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选定为2009年度和2010年度地球卫士奖的奖杯,其秉承的也正是这样的价值指向。这个指向是艺术的,同时也指向人类的共同努力。

  民间艺术馆的不凡品位

  北纬40°。北京。朝阳公园。

  在这个曾被称为“水碓子”的城市公园里,除了中央首长植树林、将军林、世界语林等二十多个景点外,还有这么一个优雅所在,它历经20多个春秋,至今已成为北京市区四环内一处人气极旺的人文景观。这个景观,就是北京金台艺术馆。

  清风簇拥,绿树掩映,一排排惟妙惟肖的名人雕像分布在艺术馆四周。雕像与环境,和谐地构成一幅城市油画,摹尽时代风尚。艺术馆里,陈列着上千件珍贵历史文物。这些文物大都是曾经流失海外的国宝,至今能够集中出现在国人的视野里,应当归功于艺术馆的掌门人——艺术馆馆长袁熙坤。

  金台艺术馆是我国创建最早也是迄今国内最大的民间艺术博物馆,1994年4月19日,由袁熙坤任会长的北京怡苑文化艺术促进会在北京成立。其时,他联手台湾两岸商务协调会会长张平沼,韩国著名社会活动家、收藏家金亨石,联袂筹资在北京兴建一座纯民间的艺术馆。当年,经北京市有关方面批准支持,建筑面积达3900平方米的金台艺术馆在北京朝阳公园内动工兴建。1997年6月30日,金台艺术馆在人们的期待中顺利落成。

  袁熙坤修建艺术馆的初衷,就是利用艺术馆这一民间机构,搭建全国青少年教育中心、中国收藏家协会展示基地、环保教育基地的平台,“为艺术创作和环保事业做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同时,也给他多年收藏的曾流失海外的文物宝贝一个安定的“家”。

  祖国的文物到底有多少流失海外?袁熙坤不知道,但他跑遍世界许多国家,每到一地,除了文化交流活动外,他还把一份心思放在寻找文物上,发现一样,他就回购一样。奔走多年,他收购并运回祖国的中国文物多达上千件。经专家鉴定,其中一、二级文物不乏其数。这些文物,在金台艺术馆扮演着文史传播角色。造福桑梓是袁熙坤的本意,而义举只不过是他实现自己的愿望载体。

  金台艺术馆并非单一的文物收藏馆所,袁熙坤和其他大师的绘画精品,在艺术馆里也成为一件件馆藏宝贝。艺术馆还专门设有袁熙坤为百余位国际政要和知名人士写生创作,并由被绘对象签名题词的水墨肖像画展厅,以及被西方艺术家和美术评论家称为“袁氏中国油画”的袁熙坤“狮”、“虎”等动物油画。面对那些馆藏珍品,观者禁不住心潮涌动。

  袁熙坤收购和展示文物并非为了赢利,是怀着艺术家一颗拳拳之心,竭尽全力为中国文化增添亮色,家国情怀尽在藏品当中。大人和孩子们来到艺术馆里看到中国文化的一个侧面,这个侧面棱角分明,肌理清楚,让人心生敬畏,心存敬意。而这,正是袁熙坤和他的合作伙伴创办艺术馆的一个动因。

  很多时候,袁熙坤以金台艺术馆为大舞台,积极传播艺术与环保的相融理念。2015年3月全国“两会”召开之际,为倡导节水环保理念,号召更多的人为保护水资源及生态环境做出贡献,袁熙坤就在金台艺术馆举办水卫士行动四周年暨2015米兰世博会威尼斯水馆(意中联合馆)战略合作启动仪式。

  袁熙坤是水卫士行动的发起人,他用激情、盛情吸引着许多社会知名人士参与其中,倡导人们节水。

  水卫士行动实施4年,影响甚大。水卫士行动领导小组联合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在全国“两会”代表和委员的驻地饭店做宣传,推动“两会”代表参与“为瓶装水做记号”节水环保行动,使用可为瓶装水做记号的避免瓶装混淆的“iWater”节水贴。4年里,“iWater”节水贴已连续在全国“两会”进行全面应用。2013年世界旅游城市北京香山旅游峰会和2014年北京APEC高官会,“iWater”节水贴的身影也频出现。

  一个个努力就是一次次环保实践。

  水卫士行动在袁熙坤的率领下四处寻找合作伙伴。2015年初春,水卫士行动领导小组与新的合作伙伴——2015米兰世博会威尼斯水馆(意中联合馆)达成战略合作协议:2015年米兰世博会期间,水卫士行动在米兰开展“一桶水洗一辆车”、“为瓶装水做记号”等节水理念宣传活动,以图片展、水论坛等为载体,向世界各国观众宣扬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呼吁携手共建地球生态家园。(陆青剑 周静)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