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贾全康的“红”与“白”(图)
//www.workercn.cn2015-05-20来源: 山西日报
分享到:更多

  生活中的贾全康一举手一投足俨然剧中人。 范黎明摄

  《白毛女》剧照,右为贾全康饰大春。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

  他没念过几天书,却因酷爱戏曲,半路出家学艺,参演过《刘胡兰》《沙家浜》《红灯记》等红色经典剧目。他还独创了“白梢子”,耍活了“白胡子”,使偏居一隅的晋剧须生在戏曲舞台上大放异彩——

   他20岁时,好说歹说,加入忻县晋剧团,翻跟头、当配角,乐此不疲。他曾是多部戏中的不二配角,一直以正面形象示人。由他所出演的剧目,无论是现代戏,还是传统古装戏,多是耿耿忠心、有情有义的硬汉形象。他首创了晋剧舞台上的“白梢子”功夫,至今仍是后辈学习的“风水岭”。他的胡子表演,更是功夫了得。他有多个名号:“贾定音”“贾老汉”“贾戏痴”,都是观众对他嗜戏守德的爱称。他一生只信奉“三心”——决心、恒心、自信心,将之奉为家规,传于子嗣后辈。他在36岁时一唱成名,人称“三十红”。他参演的《金瓮碑》曾赴中南海慰问演出。他唯一担纲主演的《义仆忠魂》曾由中国唱片总公司出版发行,获山西省戏剧交流评比演出一等奖。他成就了晋剧史上一个传奇——

  在忻州戏曲界,贾全康绝对是个“腕儿”——好些年长的戏迷提起他,总是津津乐道。听说这阵子他除了收集有关中路梆子在忻州的沿革史料外,还准备撰写自己“唱红演红”的从艺经历。

  5月中旬,相约采访,谈及意图,老人说自己唱了一辈子戏,没演过反角,没演过坏人,是地道的“红角儿”“正角儿”把式,他只希望将收集所得归类整理,权作是对艺术传承的印记。

  跟头里翻出个戏子来

   有句老话,“年过三十不学艺”,贾全康不同。

  喜欢戏是打小的事,只要是村里或者邻村唱戏,场场不落。初小毕业后,回村种地,有事没事,靠着学校时打下的些微体操基础,拿大顶,练体力,耕作自学两不误。

  19岁时,忻县晋剧团到他老家奇村一带唱戏,任性的贾全康跟着剧团倒台,剧团台口倒到哪他跟到哪。

  最后一天,终于忍不住了,到后台找到管事的,说自己想唱戏。对方一看他已经是个愣大后生了,没多少可塑性,直接拒绝。继续缠磨,依然不接收,理由是一不会唱,二不会跳,又没什么基础,说破天也不行。情急了,贾全康报了剧团里认识的老乡名号出来,又着急地说自己会翻跟头,接着就在地上翻起了滚,才被勉强答应散戏后翻个跟头看看。

  夜场戏散后,舞台地上铺的毯子还没卷起,碍于情面的老乡把“管事的”请到了台前,也就应付着说那就让翻个罢,结果是小伙子身手敏捷,动作利落,长相也算精干,便心有所动,却还是顾虑重重。老乡不失时机地添油加醋说,留下吧,就凭他的这韧劲儿,以后不定会有出息。管事的应允了,不过给老乡撂下句话:只跑个龙套,出了事,可得你担着。

  剧团转场离开时,贾全康也得跟着走,收拾妥母亲现补好的两双破袜子,坐着马车,跟着剧团走了。

  那还是1963年的事。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