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周信芳和梅兰芳(图)
//www.workercn.cn2015-03-10来源: 天津日报
分享到:更多

  从表演的样态来看,梅兰芳和周信芳各自走的路数,也不大一样。梅兰芳身边簇拥着一批文人帮助他写戏,使得他的戏更注重戏剧本身的内化,亦即一口井深掘,戏内人物的情感挖掘多些,讲究精致和细腻。再如《贵妃醉酒》和《霸王别姬》的瞬间化简为繁,滴水石穿,渲染敷衍为艺术;在《天女散花》和《黛玉葬花》这样几乎没有什么戏剧性的地方,点石成金,演绎出精彩的戏来。因此,梅兰芳的戏更具有文人化、情感化、抒情性和歌舞性的特点,将京剧推至艺术的巅峰。

  周信芳的戏,更多的人物性格是在历史关键时刻出彩,人物命运是在历史跌宕中彰显。他的戏剧性,虽然也有在《徐策跑城》的“跑”和《追韩信》的“追”上做文章,但一般不会浓缩在瞬间,然后慢镜头一样蔓延,渗透、展开和完成,而是如长镜头,在时间的流淌中,如竹节一节节地增高、长大,最后枝叶参天,无论徐策的“跑”,还是韩信的“追”,在“跑”和“追”这个过程中,展现的人物的心情,都是为了最后达到参天的顶点而张扬凛然之气,而不会过多强调“跑”和“追”中的舞蹈性与抒情性。

  这样的选择,使得他戏内与戏外的关系密切,也紧张,戏内的戏带动戏外的延展,人物和时代胶粘,戏剧行为和现实行为流向一致,观众的艺术享受和心理感应并存。因此,周信芳的戏更多不是来自文人手笔,而是借鉴传统剧目,以此改编,借古讽今,借助钟馗打鬼。他的戏更具有民间性和草根性,历史感与现实感,具有史诗性。

  如果将梅麒两派和西洋音乐做一个不对称也不确切的对比,在我看来,梅兰芳有点儿像肖邦或舒曼,周信芳有点儿像贝多芬和马勒。这样的对比,不是说孰优孰劣,实际上,他们的戏码也有交叉,还曾同台演出,始终惺惺相惜,是梨园界的双子星座。这样的比较,只是想说在京剧的繁盛期特别是在京剧的变革时期,梅麒二派所起到的作用,真的是各有所长,无与伦比。而且,在梅兰芳这边有四大名旦,虽风格各异,却相互依存,彼此烘托,引领一代风光;在周信芳的身旁,则有马连良和他走着大同小异的艺术之路,彼此呼应,相生共荣,谱就时代辉煌。事实上,这是京剧变革的两大流向,两大艺术谱系。因此,这样的对比与研究,便不止步于梅麒个案,而关乎一部京剧发展史中现当代的重要部分。

  当然,周信芳的表演艺术,不能仅仅简化为沙哑的唱腔与主旨的史诗性。为了达到史诗性,为了塑造人物的真实性和生动性,他不过是将本来弱项的嗓子,化腐朽为神奇,成为自己艺术的一种组成部分。如今硕果仅存的麒派掌门人陈少云先生,就曾经讲过:并非嗓音沙哑就是麒派,麒派艺术讲究“真”,戏假情真,对于节奏的处理出神入化,快慢、强弱、长短,舞台上的一动一静,细到一个眼神的运用,举手投足都充满了节奏。陈少云先生特别强调,要学习麒派艺术,首先要用心体会人物,在唱念做打这些基本功方面做扎实。

  这不仅是经验之谈,更是知音知味之谈。比如在《宋世杰》中,宋世杰从二公差的包袱里盗得田伦的信件一场,不过一句台词:“他们倒睡了,待我行事便了。”然后,就把书信盗在手中,紧接着是读信了。其中宋世杰是如何盗得信的,盗信时的心情如何,读信时的心情又如何?完全靠周信芳自己的表演,并没有道白和唱词,仅仅到了真正读信中的内容时,才有了唱段。这就是周信芳的本事了,他能够在这样细微的地方,展示他的艺术,而这种艺术不仅是为了表演,更是为了展现人物的心情,从而塑造人物的形象。如今,我们的演员,并不缺乏对前辈惟妙惟肖以及亦步亦趋的模仿,却缺少这样艺术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这样想来,有时我会觉得对于麒派艺术,我们的总结、学习、继承和发扬,显得不够充分,甚至存在明显的断层。在梅麒二派之间,如今学梅派的弟子远多于麒派的后人。而对梅兰芳的研究,则更丰富些,兴奋点更多些;对周信芳的研究则稍微欠缺些。想伶官传在旧时史部里是专设部门来做的,其价值和意义,可列比王公贵族。希望对周信芳的研究和言说,能够更多些,更新些,更深些。无疑,这是对周先生最好的纪念。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