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袁阔成:说书本是书中人(组图)
//www.workercn.cn2015-03-10来源: 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1983年8月,袁阔成在农村演出。 新华社照片

  按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正月十五以内都算年,欢歌笑语,喜气洋洋。就在大家还沉浸在过年的气氛中,正月十二凌晨三时三十分,一位给亿万听众带来欢乐的评书大师走了,永远地告别了人生舞台。“古有柳敬亭,今有袁阔成。”袁阔成,一人,一块醒木,一套桌椅,一把折扇,一方手巾,便是一台戏,吸引了几代人。“世上行当甚多,唯有说书难习。装文装武我自己,好像一台大戏。”曲未终,戏未散,主角却已走,留下了永远的声音,留下了美好的时代记忆。

  “评书继承开掘,就要一遍拆洗一遍新”

  评书是我国民间优秀口头文学艺术形式之一。评书表演艺术“可溯之源长,可证之史短”。《墨子·耕柱》篇云:“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从广义上讲,民间说书已有几千年历史。现代意义上的评书,作为独立的表演形式和艺术种类,大致在明末清初形成。当时红遍大江南北技术卓群的评书艺人柳敬亭,被学者和说书行里公认为创始人。而真正创新北方评书之人,应该是柳敬亭的徒弟北京鼓曲艺人王鸿兴。评书艺人的来源多为“唱曲”的转行。相传形成于北京的评书艺术,其第一代艺人王鸿兴,原来就是表演“弦子书”的说唱艺人。

  评书是一门说故事的艺术。袁阔成生在评书世家,其伯父袁杰亭、袁杰英,父亲袁杰武,合称“袁氏三杰”;大伯父袁杰亭更被称为“说书的梅兰芳”。评书界有“无派不宗袁”之说。袁阔成自幼随父学艺,后拜名家金杰立为师,并得到陈士和的指点。14岁,少年袁阔成登台献艺,以短打书《十二金钱镖》《施公案》享名。 袁先生说了一辈子书,几代评书迷听着他说的书长大,有人总结他说书有“漂、俏、帅、脆”的特点。文人评价他说书就高级一些:“语断昆山分石玉,言倾沧海鉴鱼龙”。邻居刘大爷年逾80,听了袁阔成一辈子书,说话直截了当,感情表达更丰富:“袁阔成走了,太可惜了的!他走了,把刘关张带走了,把赵子龙带走了,肖飞、许云峰也都带走了呀!”当年谈到莎士比亚,有人评论说,“有多少个读者就有多少个哈姆莱特”。而袁阔成的评书表演艺术达到了更高的境界和效果,“有多少个听众,就有多少个赵子龙”。

  不管男女老少、出身贵贱、文化程度高低,听袁先生的《三国演义》都上瘾。先生说书沉稳大气、机智风趣,接“地气”,贴近百姓生活。如说到蒋干盗书一折,众听友都为周瑜捏一把汗,怕他酒喝高了,袁先生微微一笑:“书中暗表,宴会上周都督喝酒用的是转心壶,可怜的蒋干喝的是度数高的烈性酒,而酒壶一转,周公瑾喝的跟现在的‘麦乳精’差不多。”上世纪70年代末,“麦乳精”是一种营养品,跟今天的进口奶有一拼。你说,听到这里,这听众能不乐吗?这里真要感谢袁先生,少年调皮出了圈的我,因为他,曾得到过难得的一次表扬。那时节,每天中午12点半,“戏匣子”(收音机)长篇小说连播节目里,播放袁先生的《三国演义》,就半个小时。放学后我和一些伙伴背着书包就往家跑。从小照顾我的奶奶还欣慰地说:“孩子大了,懂事了,不在外面野了,惦记家了。”不久,老奶奶也听上了《三国演义》,明白了一切,“他哪是惦记家呀,他惦记的是关二爷是张飞!”可以说,因为袁先生传神动人的评书艺术,多少如我一样年龄的人度过了还算美好的少年时代。袁阔成也如《三国演义》一般,妇孺皆知,有口皆碑,家喻户晓了。

  上世纪50年代初,袁阔成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开现代评书之先河。后来创作的大量现代经典名段,如《野火春风斗古城》《许云峰赴宴》《林海雪原》《烈火金刚》,许多人至今津津乐道。前日,几位好友约在一起缅怀袁阔成先生,重听了他的名段《肖飞买药》。这个取材于长篇小说《烈火金刚》中人物抗日英雄肖飞的故事,故事内容耳熟能详,有些段子有人甚至可以背诵如流,可是如今听起来还是精彩依旧。当听到肖飞孤胆英雄冲到日本特务头子川岛一郎开的大药房去取药,被日本特务围住的时候,大家屏息细听,真为英雄肖飞的生命安危揪着心。结局无人不晓,听时仍要动情,这就是袁阔成评书艺术的魅力所在。40分钟的《肖飞买药》听罢,众人情不自禁击掌叫好。

  纵观袁阔成一生的评书艺术,按年份算来,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青年、中年、老年。

  少年因说短打书而走红的他,天赋极高,祖师爷赏这口饭吃,也有初上舞台吓得大哭的一幕。青年时代的袁阔成凭借家学渊源、功底深厚,努力创新开拓,将书馆场子里小舞台的传统评书带到了现代的大舞台上,更在演编新书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被誉为“说新书的带头人”。

  中年时代的他,艺术愈加炉火纯青,事业上达到了顶峰。《三国演义》和《西楚霸王》这两部书都是评书界的教科书。他把自己的情感融入书中人物,做到物我两忘、情景交融,随书中人物喜而喜忧而忧。说《三国演义》,他为书中刘、关、张、赵的义气和英雄气概所打动,英雄的血流淌在他的心中,说起书来豪情万丈。但说完走麦城,关、张、刘先后作古,袁先生动了情,泪流满面,满目怆然,心灰意冷,心气大减,竟没有心情继续说下去了,以至《三国演义》全书后半部,录音推迟。后来在热爱评书艺术、喜爱《三国演义》的王震同志的直接鼓励下,袁先生才鼓足勇气,完成了整部书的录制。

  1981年,他表演技艺正值高峰时期,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长篇评书《三国演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人物。”他说古论今,情理相融,拟声状物,如临其境。三英战吕布、古城斩蔡阳、大战长坂坡等大战场景;击鼓骂曹、三顾茅庐、舌战群儒等文人之戏;蒋干盗书、刘备过江龙凤呈祥等喜剧场面;白帝城、落凤坡、五丈原等悲情故事,他演绎得荡气回肠,通过电波传遍华夏大地,影响了无数人。几年后,他又根据历史小说《水浒传》改编了长篇评书《水泊梁山》。他颠覆了施耐庵的原著,充分运用了评书的技巧和构成要素,重立“梁子”(评书称故事梗概为“梁子”),再造了“趟”。“梁子”是骨架,“趟”就是血肉,前者制约后者,骨架立得正,血肉丰满,声情并茂,在叙述表演过程中见景生情,即兴“现挂”更是画龙点睛。如说到小霸王周通抢亲,花和尚鲁智深打抱不平替新娘入了洞房,周通酒后急于见美娇娘,急冲冲钻进销金帐,说时迟,那时快,“从帐子里忽然飞出一只船来,将小霸王踢翻在地——那哪是船啊,那是鲁达的一只大脚!”短短的这一小段书,竟得到几十次笑声、三次鼓掌叫好声。《水泊梁山》更是影响了众多年轻人,不少人为此喜欢上了古典文学,喜欢上了中国传统文化。

  进入晚年之后的袁阔成先生又讲了一部大书《封神演义》。这是一部闹中有静的作品,帝王将相,传说神话,神仙妖精,市井俗人,活灵活现,妙趣横生。在今天快节奏的生活中,听这部书,纯粹休闲,让人消除烦恼心胸开阔,多了许多的豁达。

  袁阔成会的书多,会的书全。无论袍带书(讲史及英雄传奇书)、短打书(侠义公案书)、神怪书(神话怪异书),样样精通,各个精彩,拿得起,放得下。闻听袁先生走了,和袁家有着世交的评书泰斗连阔如之女、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连丽如悲痛万分,“师叔走了,带走了多少好玩意儿呀!他一走,以后谁还能说短打书呀!”

  袁阔成先生评书艺术博采众长,吸取了众多名家精华而自成一家,将评书艺术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001年春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保利集团在保利剧院合作了一场晚会,名叫《永不消失的电波——中外名著名家朗诵会》。演出非常成功,观众座无虚席。袁阔成表演了评书《李自成》一个片段,观众掌声雷动。在后台我和先生聊了起来。“袁老师,您今天说的这段书和电台里说的有点儿不一样啊。”“你还真是用心听书了!”先生先夸奖了我,然后擦了擦脸上的汗说:“评书艺术要不断创新,根据时代的要求,环境的变化,一定要把新的东西,包括新的语言揉进去,不能照搬老套,我们行话叫‘一遍拆洗一遍新’。当然,传统一定要继承,观众一人一口味,有向着火的就有向着灯的。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开拓,评书才能真正被观众所接受。”袁先生说得激动,我听得认真,袁先生很开心,说有空请我喝酒。我知道袁先生是很有酒量的,平时也爱喝两口,本想和他老人家好好喝上一顿,从他那里多学习学习知识,多长长见识,可惜后来虽见过几面,终没有一起喝上酒。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