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刘庆邦:从“黄泥地”中思考国民性(图)
//www.workercn.cn2015-02-02来源: 北京晚报
分享到:更多

  在中国文坛上,曾流传着这样一段话:“在陕北,提到路遥,就有人请你吃饭;在矿区,提到刘庆邦,就有人请你喝酒。”刘庆邦的创作被称为“一半是煤矿,一半是乡土”,他数十年来始终深切关注着中国的底层社会,挖掘着底层人物的灵魂与声音。日前,刘庆邦现实题材长篇小说《黄泥地》引发热议,在这部直面中国乡村社会、道德、伦理的现实题材长篇力作中,刘庆邦以“来自平民,出自平常,贵在平实”的现实主义笔法,讲述了一段极具中国特色的人性故事。改革的艰难,人性的堕落,人心的冷漠,正义与善的软弱和无望……这些都观照着当下中国社会的种种现实。

  记者在北京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的小组讨论会上见到了刘庆邦,作为政协委员,他此次带来了《关于建立北京市文学艺术家终身成就奖和杰出作家奖评选制度》的提案,建议北京市对杰出的文学艺术家建立评奖制度,激励他们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在会议间歇,刘庆邦与记者聊起了《黄泥地》和小说中涉及到的“基层腐败”话题。

  笔下的人物离不开生活原型

  房户营村的村民们不满于接任老支书房守本的是其子房光民,更不满于房光民上任之后的腐败行径,由房守现牵头,动员村里德高望重、在县城教书的老师房国春到县里去告状,终于告倒了房光民,然而房国春发现,自己似乎陷入了一个精心编织的阴谋之中……房守现之子接任支书,房国春却在房守本家族疯狂的打击报复中,不得不继续上访,直至家破人亡。小说《黄泥地》将基层腐败、土地非法流转、公权力滥用、司法不作为等诸多问题写得惊心动魄。

  然而对于刘庆邦来说,他并不赞成“写基层腐败”的定位。“我的小说不是反腐的,我对反腐题材不是很感兴趣,反腐题材不构成我的审美对象,但是它确实涉及到了一些基层腐败问题。”刘庆邦认为,《黄泥地》主要写的是人的感情、人的丰富性。“腐败是社会层面的东西,这是比较浅的层面,人性的层面和心灵化的层面更深刻。”

  刘庆邦在农村一直生活到19岁,他结识了很多村支书、大队长、教师……农村生活给予了他很大的灵感和创作源泉。时至今日,他仍将“回老家去”作为自己深入生活的最直接方式。刘庆邦表示,他写人物,特别是写长篇小说中的人物,一定要有现实生活原型进行支撑。“我的每一部长篇的主要人物都是原型,离开原型我不可能想象。”

  在《黄泥地》中,刘庆邦塑造了房国春这样一个底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当村民们请房国春出面反对村支书时,他精神骨髓里“为生民立命”的传统意识,及知识分子“兼济天下”的抱负与情怀被激发了,推动着他不断走向前台,也铸就了他随后的悲剧人生。

  “房国春这个人物,开始大家利用他、抬他,后来他被迫走上上访之路,家破人亡,非常惨。但他有一种韧性,这一点他有一些传统的‘士’的精神,最后仍然不屈服。我塑造了这个人物,我觉得现在中国需要这样的人物。问题是,当他受难的时候,村民们对他冷嘲热讽、漠不关心,这从另一方面体现了国民性——人们没有正义感,自私、狭隘。我觉得我们作家有责任,把我们国民性的负面揭示出来。”刘庆邦说。

  国民文化有一种“泥性”

  《黄泥地》中对房国春回乡一段有这样的描写:“这里的泥巴起来得可真快,看着地还是原来的地,路还是原来的路,可房国春的双脚一踏进去,觉得往下一陷,就陷落进去。稀泥自下而上漫上来,并包上来,先漫过鞋底,再漫过脚面,继而把他的整个脚都包住了。”这不仅是刘庆邦对于房国春这个人物境遇的描述,也是对国民性中“泥性”的一种隐喻和思考。

  刘庆邦在《告别泥涂》一文中曾如是描绘:“我老家的泥巴被称为黄胶泥,是很厉害的。雨水一浸淫,泥巴里所包含的胶黏性就散发出来,变成一种死缠烂打的纠缠性和构陷性力量。”而小说《黄泥地》中房户营这一乡村社会的“国民性”印记也同样体现在“泥性”,尤其体现在“纠缠性”与“构陷性”的共谋之中。

  “我给小说命名‘黄泥地’,有一种借喻:我们国民文化有一种‘泥性’,有一种‘构陷性’,人一旦陷进去很难自拔。”刘庆邦告诉北京晚报记者,由于长期在煤炭系统工作,他曾结识了不少企业家。“以前印象很好的,后来突然就听到被双规了,扛不住了。有人对我说,你如果在这个位置,你可能也扛不住。这种‘扛不住’就是国民性的‘泥性’。”

  从去年开始,中央对反腐败的力度明显加大,“基层腐败”、“小官大贪”等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广泛讨论。刘庆邦十分赞成目前的反腐力度,但他也表示:“这种反腐绝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需要做的工作,想要解决这个问题,要随着国家的不断进步,比如制度的建立,法治的不断成熟,才有可能让腐败逐渐减少。”“只要有腐败的土壤在,腐败就不可避免。”刘庆邦认为,在文化教育方面,就更加体现作家的责任感。“我们有责任通过艺术形式,表达我们的诉求,树立一些艺术形象,久而久之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成长 J227 阎彤摄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